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编辑推荐精彩书摘目录
本书收入作者生前未曾编成集子的散文、杂文、论文、书评、小说等共31篇。内容比较杂,有的文章虽属小说,但也可作为散文看待,因为它们写的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和真情实感,更多地表现了作者散文的特点。不少属于文学方面的文章,读之可了解作者对整个文学和对诗、小说、散文等的重要见解。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一
文学的材料是什么呢?是文字?文字的本身是没有什么的,只是印在纸上的形,听在耳里的音罢了。它的效用,在它所表示的“思想”。我们读一句文,看一行字时,所真正经验到的是先后相承的,繁复异常的,许多视觉的或其他感觉的影像(Image),许多观念,情感,论理的关系——这些一一涌现于意识流中。这些东西与日常的经验或不甚相符,但总也是“人生”,总也是“人生的网”。文字以它的轻重疾徐,长短高下,调节这张“人生的网”,使它紧张,使它松弛,使它起伏或平静。但最重要的还是“思想”——默喻的经验;那是文学的材料。
现在我们可以晓得,文字只是“意义”(Meaning);意义是可以了解,可以体验(Lived through)的。我们说“文字的意义”,其实还不妥当;应该说“文字所引起的心态”才对。因为文学的表面的解说是很薄弱的,近似的;文字所引起的经验才是整个的,活跃的。文字能引起这种完全的经验在人心里,所以才有效用;但在这时候,它自己只是一个机缘,一个关捩而已。文学是“文字的艺术”(Art of words);而它的材料实是那“思想的流”,换句话说,实是那“活的人生”。所以Stevenson说,文学是人生的语言(Dialect of Life)。
有人说,“人生的语言”,又何独文学呢?眼所见的诸相,也正是“人生的语言”。我们由所见而得了解,由了解而得生活;见相的重要,是很显然的。一条曲线,一个音调,都足以传无言的消息;为什么图画与音乐便不能做传达经验——思想——的工具,便不能叫出人生的意义,而只系于视与听呢?持这种见解的人,实在没有知道言语的历史与价值。要知道我们的视与听是在我们的理解(Understanding)之先的,不待我们的理解而始成立的;我们常为视与听所左右而不自知,我们对于视与听的反应,常常是不自觉的。而且,当我们理解我们所见时,我们实已无见了;当我们理解我们所闻时,我们实已无闻了:因为这时是只有意义而无感觉了。虽然意义也需凭着残留的感觉的断片而显现,但究非感觉自身了。意义原是行动的关捩,但许多行动却无需这个关捩;有许多熟练的,敏速的行动,是直接反应感觉,简截不必经过思量的。如弹批亚娜,击剑,打弹子,那些神乎其技的,挥手应节,其密如水,其捷如电,他们何尝不用视与听,他们何尝用一毫思量呢?他们又那里来得及思量呢?他们的视与听,不曾供给他们以意义。视与听若有意义,它们已不是纯正的视与听,而变成了或种趣味了。表示这种意义或趣味的便是言语:言语是弥补视与听的缺憾的。我们创造言语,使我们心的经验有所托以表出;言语便是表出我们心的经验的工具了。从言语进而为文字,工具更完备了。言语文字只是种种意义所构成;它的本质在于“互喻”。视与听比较的另有独立的存在,由它们所成的艺术也便大部分不须凭借乎意义,就是,有许多是无“意义”的,价值在“意义”以外的。文字的艺术便不然了,它只是“意义”的艺术,“人的经验”的艺术。
还有一层,若一切艺术总须叫出人生的意义,那么,艺术将以所含人生的意义的多寡而区为高下。音乐与建筑是不含什么“意义”的,和深锐,宏伟的文字比较起来,将沦为低等艺术了?然而事实决不如是,艺术是没有阶级的!我们不能说天坛不如《离骚》,因为它俩各有各的价值,是无从相比的。因此知道,各种艺术自有其特殊的材料,决不是同一的,强以人生的意义为标准,是不合式的。音乐与建筑的胜场,决不在人生的意义上。但各种艺术都有其材料,由此材料以达美的目的,这一点却是相同的。图画的材料是线,形,色;以此线线,形形,色色,将种种见相融为一种迷人的力,便是美了。这里美的是一种力,使人从眼里受迷惑,以渐达于“圆满的刹那”。至于文学,则有“一切的思想,一切的热情,一切的欣喜”作材料,以融成它的迷人的力。文学里的美也是一种力,用了“人生的语言”,使人从心眼里受迷惑,以达到那“圆满的刹那”。
文学的美
文学的一个界说
《吴稚晖先生文存》
执政府大屠杀记
现代生活的学术价值
翻译事业与清华学生
悼何一公君
新诗
唱新诗等等
哪里走
吴萍郢火栗四君
三个印象
时代与我
我们的路
近来的几篇小说
一茅盾先生的《幻灭》(《月报》18卷9、10号)
二桂山先生的《夜》(《小说月报》18卷10号》)
三鲁彦先生的《一个危险的人物》
悼王善瑾君
关于“革命文学”的文献
《妙峰山圣母灵签》的分析
白马湖
论中国诗的出路
《文艺心理学》序
李健吾作《老王和他的同志们》序
茅盾的近作
赠言
《伦敦竹枝词》
《三秋草》
《新诗歌》旬刊
春
哀互生
《春蚕》
《谈美》
《行云流水》
《解放者》
《这时代》
关于“新诗歌”的问题(给芙影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