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热销图书

1

东欧现代作家作品

作者:萧枫
书城价:¥2.88

2

世界文学发展大讲坛

作者:萧枫
书城价:¥2.88

3

中国香港与台湾文学大观

作者:萧枫
书城价:¥2.88

4

百家与典籍的历史:百家历..

作者:萧枫
书城价:¥2.88

5

史学与掌故的历史:史学历..

作者:萧枫
书城价:¥2.88

6

中国寓言与小品名作欣赏

作者:萧枫
书城价:¥2.88

7

中国散曲与曲词精读讲堂

作者:萧枫
书城价:¥2.88

8

世界古代作家作品

作者:萧枫
书城价:¥2.88

9

政治与社会的历史

作者:萧枫
书城价:¥2.88

10

案件与刑律的历史:千古疑..

作者:萧枫
书城价:¥2.88

店铺其它图书

最近浏览

中华上下五千年2

0评论量

38阅读量

评分: 讨厌 不喜欢 一般 喜欢 非常喜欢
  • 图书作者: 董胜
  • 出  版  社: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 版权提供: 北京九州文心科技有限公司
  • 所在分类: 图书 > 文学传记 > 文学史
  • 上传时间: 2019-03-30
  • 文件格式: htxt
  • 纸版书价:¥29.8           书城价: ¥2.88
加入购物车     快速支付     加入收藏
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编辑推荐精彩书摘目录
我国的医学有独到的诊治疾病的方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很高的医治水平了。被称为“开山祖师”的扁鹊就是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的最有名的医生。   扁鹊,本来是传说中黄帝时代的名医。到春秋后期,有个叫秦越人的医生,因为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就被人们以“扁鹊”相称,他的真名却被一般人忘记了。扁鹊是齐国人,年轻的时候当过客店掌柜,后来得到老名医长桑君的指点,学会了看病治病,就开始行医了。   扁鹊是齐国渤海郡人,他在北方各地走过许多地方,到了一个地方就给当地人看病,对于普通百姓,尤其关心。老人、妇女、儿童的病,他都治得好。这样,他的名声渐渐传开了,人们都很尊敬他。   有一次,扁鹊到了虢(虢音ɡuó),走到国君的宫殿门口,听说太子刚刚死了,就急忙打听是得了什么病。有人告诉他:“太子是气血不顺,内脏受害,突然气绝身亡的。”扁鹊又详细问起病人是什么时候死的,收殓了没有。然后,他郑重地说:“请转告贵国大王,我可以把太子救活。”那人不相信,扁鹊告诉他:“我看病,向来是以表知里,以里知表的。刚才听你说的这些症状,我就知道,太子没有真死,他现在下半截身子肯定还是温热的。”国君听说名医扁鹊来了,亲自出来迎接,愁眉苦脸地请他为儿子看病。扁鹊来到太子跟前,为他切脉,又检查了各个部位,然后安慰国君说:“太子的病叫‘尸厥’,是阴阳失调的结果。其实没有死,只是一种假死。不要紧,我能治好。”说完,扁鹊让弟子们用针刺太子的几个穴位。不一会,太子果真苏醒了。扁鹊又用灸烧燎他的两肋,太子就能坐起来了。再服汤药,又过了十多天,太子完全复元了。   扁鹊还擅长望诊和切脉。他给齐国国君桓公午看病的事,就证明了这一点。那一次,扁鹊见到桓公午,观察了一会儿,说:“大王已经有病了,如果不治就会加重的。”桓公午却不高兴地说:“我没什么不舒服的感觉,怎么会有病呢?”过了五天,扁鹊又见到桓公午,看过以后有些着急地说:“您的病已经进入血脉了,要赶紧治好才行。”桓公午更有些生气了。又过了几天,扁鹊第三次到见到桓公午,吃惊地说:“您的病已经进入肠胃,再不治就危险啦!”桓公午听着厌烦,理也不理。两个人第四次见面的时候,扁鹊看了桓公午一眼,不说话,扭头就走。桓公午觉得奇怪,忙派人追上他问原因。扁鹊说:“大王的病,一开始在皮肤上,后来发展到血脉,又进了内脏,这些都可以热敷、扎针、吃药的办法治好,可今天,我看他的病已进入骨髓,没法医治了。所以我只好离开。”   过了几天,桓公午果然发病,再派人去请扁鹊,他已经离开了齐国。桓公午不久就死了。   扁鹊行医,不但会用药物、针灸,还特别重视病人的心理状态,他认为有些病主要不是肌体的毛病,而是人的心理和生活失调。像为人骄傲任性,拼命追求财富,不锻炼身体等都对人体有害,遇到这样的病人,他是不给治的。特别是对那些相信迷信巫术的人,他坚决不治。   扁鹊晚年,曾到秦国行医。秦武王想请他看病,可秦国医官李醯(音xī)非常忌妒扁鹊,怕他给国君治好了病,影响自己的声誉和地位,竟派人把一代名医扁鹊刺杀了。   扁鹊的医术代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疗水平,也奠定了我国传统医学的基础。到今天,“望、闻、问、切”,针灸,汤药,仍然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手段。传说他的著作有《扁鹊内经》等书,可惜现在已经失传了。孙庞较智春秋时著名军事家孙武死后100多年,至战国中期又出现了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孙膑。他出生于齐国,是孙武的后世子孙。在年轻时,他与魏国人庞涓都求教于当时的著名学者鬼谷子学习兵法战策,以兄弟相称。孙膑年长为兄,庞涓稍幼为弟。   其时,魏惠王正大肆张榜礼聘天下豪杰,也要学秦孝公那样,要找一个商鞅式的人才。庞涓对孙膑说:“老师传授我们本领,为的是使我们报效君王。我乃魏人,正当为国效力,兄长虽齐人,如不弃,待我得意之时,当接兄长下山共事魏王。”   不久,庞涓果得魏王赏识,拜为将军,连破卫、宋,又摒齐于国门之外,一时名声大震。孙膑则一边认真研习其祖孙武留下的兵法,一边耐心等待庞涓的消息。终于,庞涓书信传来,邀孙膑赶赴魏国。其实,庞涓深知孙膑才能远胜于己,本不想引荐他,无奈有好事的禽滑厘(墨子的徒弟)极力向魏惠王推荐。惠王责备下来,庞涓不得已而为之。   庞涓不想让孙膑出头,故而在魏惠王面前假意曲说,只让孙膑当了有职无权的客卿。孙膑浑然不觉,还真心感激师弟庞涓的巧妙安排,不断托庞涓向魏惠王献计,却都被庞涓扣压住。庞涓知道长此下去不是办法,于是想出一条陷害孙膑的毒计。   一日,孙膑正在馆驿读书,忽有一位说齐国口音的汉子求见,带来孙膑失散多年的堂兄家信,信中尽诉离别之情,并劝孙膑一同回齐国效力。孙膑认为受庞涓照顾多日,没能报答恩情,实在过意不去,预备替庞涓为魏惠王出些好计谋后再回齐国不迟。他把这想法写信告诉了堂兄,并托送信人带回。送信人并未将信带给孙膑的堂兄,而是交给了庞涓。原来这正是庞涓想出的毒计。庞涓拿到孙膑的家信,立即命人以此笔体伪造了一封孙膑急欲弃魏归齐内容的信,由庞涓密呈给了魏惠王。   庞涓对魏惠王说:“孙膑乃奇才,如被齐国重用,必对魏国不利。为了国家的利益,我忍痛请求大王您将孙膑处死吧。”   魏惠王思忖良久说:“不可!孙膑本是我请来的,现在却要杀了他,天下人会耻笑我的。”庞涓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对魏惠王说:“不如我先去劝劝他,他若肯留,则请大王重用他;如他坚持要走,请大王允许我来处理他的问题吧。”魏惠王允诺。   庞涓来到孙膑处,闲扯家常时谈起孙膑收到家书的事,庞涓建议他向魏王告假省亲。孙膑言道:“我刚到魏国,寸功未立,就提出省亲,怕不妥吧?”庞涓答道:“兄长请放心,魏王那里自有小弟担待,只需过几日呈上告假奏章即可。”   离开孙膑居所,庞涓又来见魏王,说:“启奏大王,孙膑去意已定。”不几日,魏惠王果然接孙膑的告假奏章,庞涓的话完全应验了。惠王不由大怒,下旨意拿下孙膑,刀斧手手起刀落,剜去了孙膑的两个膝盖骨,孙膑惨叫一声,昏死过去。刀斧手乘机又在孙膑的脸上刺了字。   待孙膑再醒来的时候,已是躺在庞涓家里了。庞涓两眼含泪亲自给孙膑上药,把孙膑感动得热泪涟涟。他想:师弟对我恩重如山,本想重重报答,可惜身体已坏,看来惟有将先祖传下来的兵法13篇默写出来赠给师弟作为报答了。   孙膑强撑起残躯,伏在书案上吃力地刻写起来。既要回忆,又要刻写,重伤在身的孙膑工作的速度自然很慢。庞涓渐渐有些不耐烦了。侍奉孙膑的小书僮看出来了,悄悄一打听,才知庞涓只因为要得到孙膑所学的兵法才留他一条命。   小书僮于心不忍,将所听到的一切都告诉了孙膑。闻听此言,孙膑如雷轰顶,想想前后的经历,猛然醒悟过来:这禽兽一样的庞涓,兵书绝不能传给他!可不刻写,庞涓是不会放过自己的,怎么办?孙膑陷入沉思中。   孙膑忽然疯了!庞涓不信,认为孙膑是装疯。他急忙来到孙膑的居室,看到孙膑衣服脏破,发髻散乱,跪在地上像牛马一样地转圈。“你要干什么!”庞涓喝斥道。孙膑抬头见是庞涓,“蹭蹭蹭”地爬过来抱住庞涓的腿,喃喃地说:“鬼谷老师,你可来救我了,这下魏王不能把我怎么样了。”边说边用流着口水的嘴去亲吻庞涓的鞋子。庞涓厌恶地一脚将孙膑踢开:“你是个疯子。来人,把他拖到猪圈去。”   庞涓并不相信孙膑真疯了,他派人到猪圈去打探。派去的回来说,孙膑整天在猪圈里爬来爬去,饿了抓起猪粪就在嘴里塞,困了倒头便睡,庞涓这才有些相信了。   渐渐地,庞涓对孙膑的戒备松懈了,不仅允许他常爬到大街上去晒太阳,甚至有时一连二三天也忘了查问孙膑的行为举止。   一直暗中关心孙膑动向的禽滑厘终于等到了机会。趁齐国派使臣访魏的机会,他说服齐使,悄悄地将孙膑藏带出魏国。   因为接待齐国特使,庞涓忙得好几天都没功夫过问孙膑的事。送走齐使,一天早上梳妆时,庞涓问手下人孙膑的近况。手下人答道:“几日没见孙膑的面了,有人说他掉到河里淹死了。”“真死了吗?”庞涓轻描淡写地问了一句,没往深里追究。   孙膑到了齐国,沐浴换装,面貌一新。齐王早知孙膑的大名,如今一见,真是相见恨晚,当时就要不顾“刑徒”终身不能为官的礼制,赐孙膑高官厚禄。孙膑言道:“大王不可,我寸功未立,不能受赏。再者,如庞涓知道我还活着,一定会来攻打齐国。不如请您允许我藏而不露,待到国家有事时,我再效全力不迟。”齐王允诺。   公元前353年,庞涓领魏惠王命率大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人向齐国求救。齐王向孙膑问计,孙膑认为应该出兵。齐王想拜孙膑为大将领兵救赵,孙膑说:“我乃刑余之人,领兵带队恐辱大王脸面,不如请田忌大夫为大将,我辅佐他好了。”齐王就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领兵救赵。   孙膑向田忌建议道:“我料赵军非庞涓对手,如按原计划救赵,恐怕我们还未到时,邯郸就已被魏军攻破了。不如我们声东击西,直接攻打魏国的都城安邑,这样,庞涓必定回兵救援,我们再在半路上埋伏好,打庞涓一个措手不及。既解了赵国之围,又可打击魏国的气焰,减少它对齐国的威胁。不知将军意下如何?”田忌说:“就依先生。”   庞涓包围了邯郸,正得意之时,忽有探马来报说齐国攻打安邑。庞涓一愣,心想齐国必藏有高人,才能想出如此妙策。他顾不得休整部队,急忙回师救援。听说国都危难,魏军人人心乱,加上连日征战,人马未歇,此时回援的魏军,丢盔卸甲,士气低落,犹如失败之师。   好容易回到魏国,看看离国都已不太远,庞涓刚想喘口气,却不料在桂陵地方中了齐军的埋伏。由于事出意外,魏军毫无防备,被齐军杀得大败。败走间,庞涓远远看见齐军阵中大旗上斗大的“孙”字,心中大惊,暗道:莫非是那瘸子不成?!遂急令撤兵。庞涓败回,多方打探,知孙膑确在齐国效力,大呼上当,一时不敢轻易犯齐境。   公元前341年,魏惠王令太子申与庞涓领兵伐韩国。庞涓接受从前攻赵的教训,劝说魏王留下足够的兵力守国,免得像上次那样被孙膑钻了空子。   魏国的大军去攻韩国,齐国的军队果然如庞涓所料故伎重演又出兵去围攻魏国的都城了。庞涓闻报,急令大军回师合围齐军。庞涓的打算,早在孙膑预料之中,他对齐军主帅田忌说:“庞涓此来,必有防备,我们只有使他骄傲轻敌,才能出其不意战胜他。”田忌素知孙膑才能,便依计而行。   刚入魏境,庞涓即探知围魏都的齐军已向东撤退,心中大喜,认为孙膑内心已怯,此时正是歼灭齐军的好机会,便指挥大队人马加快步伐向东追赶。走了一天,来到一个丘陵地带,发现地上密密麻麻全是烧火做饭的土灶。庞涓派人数了数,约有10万眼之多。追到第二天,发现齐军埋锅造饭的土灶减少了近一半;再追下去,灶眼越来越少,到第三天下午,快追到边境的时候,齐军的灶眼竟只剩了3万眼。庞涓大喜,对太子申说:“齐军胆怯,望风而逃,10万大军逃得只剩3万人了。请太子允许我带精兵轻装先行,争取一举追上并消灭齐军。”   庞涓哪里想得到,这减灶正是孙膑为引他上钩所设的巧计。马陵道上,孙膑对田忌说:“我算准今夜庞涓必至,可令一万弓箭手埋伏在山道两侧,一见火光,即行放箭,定使庞涓死无葬身之地。”遂命令士兵将林木尽数砍去,只在道中留一高大粗壮之树刮去树皮一段,上写大字:庞涓死此树下。   不出孙膑所料,庞涓率精兵天擦黑时追至马陵道。庞涓本欲止军扎营,但杀孙膑心切,又看到山道上树木横放堵塞道路,料想齐军已无心恋战,故放下心来挥兵追击。入谷已深,魏军发现孤树,忙报之庞涓。庞涓命举火来照,发现树干上的大字,还未等怒气发作,却闻听四处一阵梆声,箭矢如雨点般射来。庞涓突然明白过来,大叫:“孙膑,又中尔诡计!”急令撤退,却为时已晚,自己已身中数箭。庞涓看看大势已去,长叹一声:“今番倒成就了孙膑这瘸子的名声!”说罢,拔剑自刎。   庞涓死后,孙膑也没了豪情逸志,他婉言谢绝了齐王的封赏,隐居民间,专心写作其兵法心得《孙膑兵法》。《孙膑兵法》一直流传到现在。苏秦合纵张仪拆盟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势渐盛,成为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是联合抗秦,还是与秦修好,已成为其他六国面临的迫切问题。于是出现了“合纵”、“连横”两种主张。专门游说“合纵”、“连横”主张的“说客”史称“纵横家”,苏秦就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洛阳轩里人(今河南省洛阳),他和魏国人张仪是同学,也是好朋友,二人皆出身寒微,学习刻苦,且善口才。   学习结束后苏秦外出闯荡,决心谋取一官半职。但是走了许多国家都未被任用。两年后,衣衫褴褛、狼狈不堪的苏秦只好回到家中。家里人见他如此落魄,都不理他,认为他不务实,是个游手好闲的人。他的嫂子明知他腹中饥饿,也不肯给他做饭。   苏秦并未灰心,而是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出人头地。从此苏秦日夜苦读,不思食宿。有时读到半夜实在太困了,就用绳子把头发拴起来系在梁上,这样打瞌睡时一低头,会被绳子拽醒;有时人虽然醒着,精神却振作不起来,他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强迫自己振作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就是从此而来的。经过一番苦学,苏秦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天文、地理、医药、军事、古今法令、各国概况均熟记于胸。于是他再次离开家乡,谋求仕途。   公元前334年,苏秦来到燕国,受到燕文公礼遇。他与燕文公分析当前形势:当今秦国最强,时有吞并各国的野心。燕国之所以未受侵扰,因为赵国抵挡在前,燕国要想永保太平,只有与赵国交好,联合中原各国共同抗秦。燕文公深有同感,便派苏秦合纵燕、赵、韩、魏、齐、楚六国。   苏秦首先到了赵国,向赵肃侯说明合纵之计的好处。赵肃侯完全同意,当下拜他为相国,给他大量财物,请他联合其他四国。苏秦凭借自己出色的口才与智慧很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国君歃血为盟。封苏秦为“纵约长”,挂六国相印,掌管联盟之事。   苏秦挂六国相印荣归故里,所到之处均盛情接待,乡亲及家人更是诚惶诚恐,他的嫂子跪地磕头不起,苏秦心中感慨万千。   公元前333年,燕文公去世,燕易公继位,齐国乘燕国办丧事之机,夺走了燕国十几座城池,从此齐燕两国结下深仇。
作者深深地热爱着写作事业,在写作道路上“上下求索”,已经有不少优秀作品面世。
本书内容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受到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
秦王慌忙解释说:“先生误会了,我怎么没有诚意呢?”接着命人拿过地图,将准备给赵国的城池指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说:“赵王送玉之前,斋戒5天,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大王若诚意换玉,也应斋戒5天,再举行接玉仪式。”秦王满口答应。   蔺相如回到馆舍,将和氏璧包好交给随从,化妆后偷偷跑回赵国。5天后,秦王在咸阳召集有关大臣举行接璧仪式。蔺相如上前施礼道:“秦国自穆公以来,先后20几个君主没有一个讲信义的,就在前不久,张仪又骗了楚国。我也怕受到欺骗,所以把璧玉送回赵国了。”   秦王一听勃然大怒:“你让我斋戒五天,举行接璧仪式,我一切听你的,你却把璧送回赵国,这分明是戏弄于我!”   蔺相如从容地回答:“众所周知,秦强赵弱。只有秦国欺负赵国,而赵国绝不敢欺负秦国。倘若秦国真的诚意以城换玉,那么请先交出15座城池。我立即回国取回和氏璧,决不敢背信弃义!”   秦王见蔺相如又正辞严,悻悻地说:“无非是一块璧,不要伤了两家的和气。”   秦王放回蔺相如。他并不真心想以城换璧,只不过想借此试探一下赵国的态度和力量。蔺相如完璧归赵,赵惠文王很高兴,拜他为上卿,处理国事。   秦昭襄王一心要使赵国屈服,接连侵入赵国边境,占了一些地方。在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派人送信给赵惠文王,约请他到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境)会面,签署修好条约。   赵王有些犹豫,就召集众臣商议,有人说秦国向来不讲信用,此行恐有诈,不去为好。   蔺相如、廉颇主张去,不然会叫秦国看不起,还给他找到进攻的理由。赵王只好硬着头皮去冒险。为防万一,廉颇辅助太子留守本国,大将李牧率5000人马与赵王同行,平原君带5000精兵在渑池30里外接应,蔺相如随驾前往赴会。   会上,秦王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他命人取来一张瑟递到赵王面前,说:“听说赵王通晓音律,请弹奏一曲为大会助兴。”赵王感到很难堪,但慑于秦王的威严,只得勉强弹奏一曲。曲罢,秦王命御史记录:“秦昭襄王二十八年,赵王为秦王鼓瑟。”赵王面红耳赤,大臣们面面相觑。   蔺相如不慌不忙站起来,将一个瓦盆递给秦王说:“秦王擅长秦国的乐器,请大王击缶与大家同乐。”秦王面露愠色,不去理他。蔺相如很气愤,他大义凛然地说:“秦国未免太欺负人了,你们国家虽然强大,但在五步之内,我可以把自己的血溅到大王身上。”秦王见蔺相如怒发冲冠,咄咄逼人,只好随便地敲了一下瓦盆。蔺相如命赵国御史记录:“赵惠文王二十年,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国的大臣见没有占到什么便宜,高声说:“请赵国割15座城池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不甘示弱,朗声道:“请秦国把咸阳献给赵王祝寿!”   秦王早就领教过蔺相如的厉害,知道再下去也不会有什么结果,想翻脸,赵国又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做后盾。百般无奈,只好与赵国签订了友好协定。   赵王见蔺相如为他争足了面子,认为他是难得的人才,便拜他为相国。   廉颇见蔺相如仅凭一张嘴,眨眼间职位就爬到他的头上,而自己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却位居他下,心里很不服气,决定找机会羞辱他一番。蔺相如知道后,处处躲着廉颇,有时还称病不肯上朝。   有一天,蔺相如带门客出去,看见廉颇的车迎面而来,忙将自己的车退进小巷里,让廉颇的车过去。蔺相如的门客觉得憋气,埋怨蔺相如不该胆小怕事。   蔺相如笑笑说:“你们说廉将军跟秦王比,谁的势力大?”门客答:“当然秦王势力大。”   蔺相如接着说:“天下诸侯都惧怕秦王,而我却敢当面责备他,秦国之所以不侵犯赵国,就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在,倘若我与廉将军不和,秦国定会趁机来犯,所以我情愿忍让廉将军。”   后来,蔺相如的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感到无地自容。   一天,蔺相如正在书房读书,一门客急匆匆地跑来说:“廉将军找上门来了。”蔺相如愣住了,不知廉将军此来何意,忙出门迎接。   廉颇裸着上身,背上绑了一根荆条,见到蔺相如便双膝跪倒,说道:“我心胸狭窄,请相国责罚我吧。”蔺相如慌忙扶起他,二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蔺相如说:“咱们两个人都是赵国的大臣,将军能体凉我,我已经万分感激了,怎么还来给我赔礼呢?”   两人都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从此,二人齐心协力,共同保卫国家,秦国十几年不敢侵犯赵国。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蔺相如和廉颇同心协力保卫赵国,秦国不敢轻易去侵犯。可是秦国从楚国和魏国却得到了不少土地。那时候,秦国的实权操在秦国的太后和她的兄弟穰(音rán)侯魏冉手里。公元前270年,穰侯要派兵去打齐国。   正在这时候,秦昭襄王接到一封信,落名叫张禄,说有重要的事求见。   张禄原是魏国人,原名叫范雎。本来是魏国大夫须贾的门客。有一回,须贾带着范雎出使齐国。齐襄王听说范雎挺有才干,背地里派人去见范雎,送给他一份厚礼,范雎坚决推辞了。这件事让须贾知道了,须贾怀疑他私通齐国。回到魏国以后,向相国魏齐告发。魏齐将范雎严刑拷问,打得他几乎断了气,肋骨被打折,门牙也打掉了两颗。最后,魏齐叫人用破席把他裹起来,扔在厕所里。天黑下来,范雎才从昏迷中醒过来,只见一个兵士守着他,范雎恳求他帮助。那个守兵偷偷地放走了他,却向魏齐回报,说范雎已经死了。   为了怕魏齐追捕,范雎更名换姓,自称张禄。那时候,正好秦国有个使者到魏国去,范雎偷偷地去见使者。使者就把他带到秦国。   范雎到了秦国,给秦昭襄王上了道奏章,秦昭襄王约定日子,在离宫接见他。到那天,范雎上离宫去,在宫内的半道上,碰见秦昭襄王坐着车子来了。范雎故意装作不知道是秦王,也不躲避。   秦王的侍从大声吆喝:“大王来了。”   范雎冷淡地说:“什么,秦国还有大王吗?”   正在争吵的时候,秦昭襄王到了,只听见范雎还在那儿嘟囔:“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哪儿有什么大王?”   这句话正说到秦王的心坎上。他急忙把范雎请到离宫,命令左右退出,单独接见范雎。秦昭襄王说:“我诚恳地请先生指教。不管牵涉到谁,上到太后,下至朝廷百官,先生只管直说。”   范雎就议论开了。他说:“秦国土地广大,士卒勇猛,要统治诸侯,本来是很容易办到的事,可是十五年来没有什么成就。这不能不说相国(指穰侯)对秦国没有忠心办事,大王也有失策的地方。”   秦昭襄王说:“你说我失策在什么地方?”   范雎说:“齐国离秦国很远,中间还隔着韩国和魏国。大王要出兵打齐国,就算一帆风顺把齐国打败了,大王也没法把齐国和秦国连接起来。我替大王着想,最好的办法就是远交近攻。对离我们远的齐国要暂时稳住,先把一些临近的国家攻下来。这样就能够扩大秦国的地盘。打下一寸就是一寸,打下一尺就是一尺。把韩、魏两国先兼并了,齐国也就保不住了。”   秦昭襄王点头称是,说:“秦国要真能打下六国,统一中原,全靠先生远交近攻的计策了。”   秦昭襄王就拜范雎为客卿,并且按照他的计策,把韩国、魏国作为主要的进攻目标。过了几年,秦昭襄王把相国穰侯撤了职,又不让太后参预朝政,正式拜范雎为丞相。   魏王受到秦国的威胁,十分惊慌。相国魏齐听说秦国的丞相是魏国人,就派须贾到秦国去求和。   范雎听到须贾到了秦国,换了一身破旧衣服,到客馆里去见他。须贾一见范雎还活着,惊讶地问:“你现在在干什么?”范雎说:“我就在这儿给人家当个使唤人。”   须贾见他身上穿得单薄,冻得打哆嗦,就拿出一件茧绸大褂来,送给范雎,并且留住他一起吃饭。
神医扁鹊   孙庞较智   苏秦合纵张仪拆盟   狡兔三窟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将相和   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   燕昭王求贤   田单临危救国   赵括兵败长平   毛遂自荐   信陵君救赵   屈子行吟   李斯谏逐客   荆轲刺秦王   秦王政灭六国   百家争鸣   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李冰修都江堰   秦朝   秦始皇统一中国   徐福入海求仙   焚书坑儒   指鹿为马   大泽乡起义   项氏率子弟兵抗秦   刘邦斩蛇举义   张良得兵书   破釜沉舟   鸿门宴   暗渡陈仓   韩信背水一战   汉朝   霸王乌江自刎   汉高祖杀马立誓   白登被围   吕后执政   周勃安刘   汉文帝体恤民众   才调无伦的贾谊   周亚夫平七国之乱   汉武帝“尊儒”   司马相如和汉赋   飞将军李广   卫青霍去病威震匈奴   张骞通西域   苏武牧羊   司马迁写《史记》   霍光辅佐昭帝   王昭君出塞   王莽篡汉改制   绿林赤眉起义   昆阳大战   光武中兴   同宗操戈   董宣和郅恽   老将马援   班超投笔从戎   刘庄开拓中兴之路   奇人王景治水   王充与《论衡》   历史功过说窦宪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