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热销图书

1

民国商魂:一代创富者的智..

作者:王建男
书城价:¥11.5

2

惊涛骇浪:世界大海难揭秘

作者:余音
书城价:¥9

3

大陆黄金运台秘事

作者:曹学思
书城价:¥15

4

新开流人家

作者:王伟力
书城价:¥15

5

那些远去的坚实身影:民国..

作者:伴随编辑部
书城价:¥11.5

6

六代之民:张中行别传

作者:孙郁
书城价:¥14.9

7

李海青传

作者:白云起,计英臣
书城价:¥14.9

8

北洋风云人物系列之冯国璋

作者:韩仲义
书城价:¥12

9

绝命追杀

作者:詹幼鹏
书城价:¥11.5

10

绝代风华:民国名媛的华丽..

作者:伴随编辑部
书城价:¥11.5

店铺其它图书

最近浏览

天风海雨词中龙 : 辛弃疾传

0评论量

78阅读量

评分: 讨厌 不喜欢 一般 喜欢 非常喜欢
加入购物车     快速支付     加入收藏
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编辑推荐精彩书摘目录
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武起身、终成文业的大诗词家。他生于金宋乱世,拉义军,遭背叛,手刃叛贼人头;他血气方刚,南归宋,献良策,练兵筹款时刻备战;他怀才不遇,起起落落,终用毫笔成英雄。 本书以《宋史》《稼轩词编年笺注》为骨干史料,大量参考宋人笔记、宋代人物专著,以及近当代研究成果,系统总结、整理辛弃疾生平,史料详实、丰满,是一部忠于历史、可读性极强的传记作品。书中结合辛弃疾宦海沉浮和感情发展,对其主要词作进行简要解读,有助于深入理解辛弃疾的人物形象。文笔张扬而不轻浮,叙事明晰而不呆板,描写生动而不油滑,人物形象丰满而不累赘,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为读者掀开冰冷的签印,用细腻的笔触激活尘封的历史,还原辛弃疾完整而鲜活的多面人生。
郭瑞祥,男,1967年出生,成长于河南温县,先任中学教师,后从政,喜欢研究传统文化,尤好历史。文笔扎实,底蕴深厚。出版有《诗酒趁年华》《忍出个路人皆知:郭瑞祥说司马懿》等书。其中《忍出个路人皆知:郭瑞祥说司马懿》豆瓣评分8.7,当当网五星好评,繁体版图书由台湾枫树林出版事业有限公司出版,正在台湾热销中。
他是被历史贴上标签的爱国词人 他是“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盖世英雄。 他是“词中之龙”辛弃疾 史料丰富,可读性强 线装裸脊,版式舒朗。 适合阅读收藏。 附:辛弃疾年表。
虏官 我们可以低下高贵的头颅,却不能折弯坚韧的脊梁。 ——题记 这些年,济南府辛赞,内心充满矛盾和纠结。 中国人讲气节,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最为人愤恨和不耻的,是叛主求荣,屈身服侍番邦,甘为虏奴。 后世给这类人贴上一个标签,叫“汉奸”。当时尚无汉奸一词,通常称为败类。 辛赞面临着成为汉奸和民族败类的痛苦选择。 事情要从公元1126年说起。 1126年,金人携带大兴安岭的疾风暴雪,一路狂飙南下,中原狼烟四起,哀鸿遍野。次年,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沦陷,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成为阶下囚,北宋灭亡。按帝王年号纪年,北宋亡于靖康二年,所以史称靖康之难。 宋徽宗第九子、宋钦宗异母弟赵构因当时不在东京,得以幸免于难。他在大臣的拥戴下,逃到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建立政权,后定都杭州,是为南宋。为表示不忘国耻,杭州只能称作临时都城,因此改名临安。 辛赞在北宋属低品级闲官,大抵相当于现在的调研员之类。闲官有闲官的好处,没有人跟你过不去,不会带来太大麻烦。闲官亦有闲官的烦恼,大难临头各自飞,谁也顾不上拉你一把。 靖康之难中,没有人在意辛赞的生死去留,金国掳掠皇帝、大臣、美女、珍宝,对辛赞这种闲官不屑一顾。赵构逃亡南方,把这些低级别官员视为累赘,也不带他玩。 辛赞如无根之萍,一时间成了无业游民,只好回到家乡济南府。 辛赞居住在济南府历城县,现今为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辛家原为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大户,后来因为做官,踪迹不定,至辛赞曾祖辈,才安居济南。 济水从太行王屋山奔流而下,潜过黄河,折路向东,它在齐鲁平原一路高歌,汹涌入海。济南府位居齐鲁大地的心脏地带,因在济水之南,故而得名。 北宋熙宁年间,黄河鸠占鹊巢,夺济水入海,济南变成“河南”,傍河而城,百泉分涌,遍地溪流。其南部则重峦叠嶂,峰林翠壑,别有洞天。济南府掩映于湖光山色之中,风景旖旎,赏心悦目,真乃人间仙境。 但辛赞显然无心欣赏美景。 国家存亡之秋,个人何去何从,不能不使他思虑万千。 从内心来说,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辛赞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赵宋政权。南宋在临安立足已稳,他当向南追随新君,共御外侮。但是辛家累世为官,在济南已历经四五代,故土难离,加上其家族旁支人口繁盛,携家南迁绝非易事,抛家别舍又于心不忍,辛赞因此忧虑。 辛家居陇西时,当地民风彪悍,辛家世代习武,不但武艺高强,而且精通军事,族人个个身强力壮。然而,辛赞的儿子辛文郁,人如其名,身体文弱,又多愁善感,郁郁寡欢,像一个男版的林黛玉,与辛家粗犷硬朗的家族性格格格不入。辛赞很担心儿子的身体,不敢颠沛流离,以免不测。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辛赞决定留下来,静观其变。 正值壮年的辛赞短暂地归隐山林,徜徉于济南府的烟霞林泉,处理家族事务,教导儿子习武强身,冲淡了亡国之恨,落得个淡泊清静。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中国传统文化给读书人指明道路,辛赞轻车熟路,乐得做一个“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的陶渊明。 然而好景不长,几年后,辛赞的陶渊明梦被金国的野蛮政策碾轧成齑粉。 金朝起源于白山黑水的黑龙江畔,初以捕鱼狩猎为生,灭亡辽国和北宋后,开始接触农耕文明,难免手足无措,不知如何统治管理。加上汉人不断起义反抗,迫使金人采取特别措施控制中原沦陷区域。 公元1133年,金太宗完颜晟下令从东北迁徙大量金人移居中原,杂居于汉人之间,担任百夫长、千夫长,监视和统治汉人。这些金人,来了就是大爷,视汉人为牛马。他们没有生活来源,就大肆掠夺和侵吞汉人的土地财产,逼迫汉人做他们的佃农,给他们打长工,中原汉人更加水深火热、民不聊生。 辛家官僚出身,本自殷实,辛赞失去北宋的工作岗位之后,全凭几亩薄田租种出去补贴家用。如今,金人来了,掳走他家田地奴仆,辛家一下子变成无产阶级,不仅失去生活来源,而且被压迫得喘不过气。 要么在黑暗中爆发,要么在暴力下屈从。生活的窘迫迫使辛赞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 除了做官,辛赞一无所能。 对于种地,辛赞犁耧锄耙分不清。对于买卖,做生意不懂行,好比瞎子撞南墙,指山卖蘑的事情,辛赞无能为力。 只好重新做官。 金国迫切需要一批有经验、有能力的管理人员,来巩固对中原百姓的统治。他们对北宋故吏重新出仕求之不得,这样更有利于“以汉治汉”,收服民心。辛赞表达意愿为金国效力,受到欢迎,立即被给予谯县县令这样的实职,后来又被提拔到知州、知府,先后在宿州、亳州、忻州为官,最高迁升为开封知府。 北宋时,开封为都城,称东京。到了金朝,称开封府,为陪都。辛赞在金国的官场深受信赖,顺风顺水。 辛赞重新出仕时,北宋已灭亡十多年,但南宋朝廷尚在。以汉人身份在敌对国家做官,被汉族正统士人鄙视,称之为“虏官”。换言之,就是“汉奸”。 若干年后,辛赞的孙子辛弃疾南归宋室,一心报国,却仍然不能摆脱人们对其出身的诟病,被称为“归正人”,一直为正统官僚体系所顾忌和排斥,不愿委以重任。 作为良心未泯的汉族知识分子,辛赞的内心又何尝不是痛苦万分! 用“身在曹营心在汉”形容辛赞一点都不为过。 无论在宿州、亳州、忻州还是开封,公务之余,辛赞总爱率领族人后辈,登高望远,指点中原壮丽山川,为他们讲述前朝故事,津津于大宋繁华,激发后辈爱国之心,使他们记住自己的身份渊源。他的最大愿望,就是后辈中有人揭竿而起,呼应南宋驱除鞑虏,恢复中原,洗刷他不得不官虏仕金的奇耻大辱。 并不是所有的虏官都甘心沉沦,并不是所有的气节都要以身殉国。辛赞,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一位爱国者的忠逆情仇和民族大义。 为虏官的日子阴沉晦暗,但孙子的出世给辛家带来欢愉。公元1140年5月28日,金熙宗天眷三年,农历五月十一,一声洪亮的啼哭划破四风闸的夜空,辛赞做了爷爷,辛文郁做了父亲,辛家添丁进口,辛赞恢复中原的宏愿后继有人。 辛赞为孙儿取名“弃疾”,“弃疾”的意思就是“去病”。汉代有位大将军霍去病,多次率领汉军进击匈奴,杀得敌军四散逃窜。他收服河西,占领祁连山,又深入漠北,进军两千多里,兵锋逼近今俄罗斯贝加尔湖,致使匈奴远遁,从此不敢窥视中原。辛赞希望孙子不要像儿子一样孱弱多病,要像霍去病一样成为上马击狂胡的英雄,收复失地,赶走侵略者,担当起民族复兴的伟业。 辛弃疾出生后不久,父亲辛文郁就因病去世。辛弃疾甚至想不起父亲的模样,他从小与祖父生活在一起,祖父高大健硕的身躯像一堵墙,为他遮风挡雨。祖父沉郁激越的内心又像一泓泉,给他滋养,让他在“金国的土地”上萌发出民族正义和责任担当。 辛弃疾没有辜负祖父的愿望,他小时候长得虎头虎脑,结实健壮。长大后更是目光棱棱,红颊青眼,壮健如虎。他目光如电,能够从中看到坚定和豪放;背胛有负,肌肉发达,足以肩负起国家的责任。 这符合一位武士的标准,天生将相之种。 辛赞也把所有的精力和希望,寄托在这个聪慧而强壮的孙子身上。
序言 第一章 壮岁旌旗拥万夫 虏官 受学 起义 传奇 归宋 第二章 众里寻他千百度 美芹 晋谒 琴瑟 吊古 召对 第三章 醉里挑灯看剑 滁州 平寇 宦游 革弊 治荒 罢免 第四章 剩水残山无态度 稼轩 风物 佳人 唱酬 知音 鹅湖 帝师 第五章 如今识尽愁滋味 出山 帅闽 三山 陶令 止酒 游子 第六章 唤取红巾翠袖,腽英雄泪 浙东 江湖 备战 殒逝 词宗 附:辛弃疾年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