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编辑推荐精彩书摘目录
本书是中国现代文学学者、著名作家孙郁为张中行先生所作的传记。他从自己与张中行先生的交往中的感性印象出发,以饱含情感的笔触勾勒出这位有故事的老人的丰富一生。其间既有时间脉络,也有生命体验的线索,不仅叙其事,更画其魂。它的别致之处也在于,作者和传主的心灵之交,让这部传记在严谨客观之余,更多了以情动人的力量,对于想真切了解以至理解张中行的读者有很大帮助。
孙郁,1957年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鲁迅研究月刊》主编。主要著作有《革命时代的士大夫——汪曾祺闲录》《写作的叛徒》《周作人和他的苦雨斋》《百年苦梦》等。
一本有温度的传记,写出一个空前真实丰富的张中行。传主与作者的生命体验交相辉映,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真诚的知解,这使它呈现出一种不同于一般传记的特别质感。
印 象
我一生的新旧朋友里,张中行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他其实和我的祖父同龄,是真正的老前辈。我们接触的十多年里,有时完全忘记了彼此的年龄。而且他是我所见的人中学识、文笔最好的。我有时静想:在所接触的当代老人里,谁影响我最深呢?想了想,还是他吧。我的这种感受,曾讲给他听,那时他已八十多岁了,我还是三十多岁的青年。他不以为自己是多么了不起的人,自嘲地说:“我哪有什么学问呢?和周氏兄弟这样的人比,连小学也没毕业呢。”
但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他的名气大振,已经很红火了。他似乎也隐约知道了自己不再是默默无闻的人,至少涂抹的文字是很有点销路的。而且,研究他的文章也出来了许多。这样,他也开始注意自己的读者群。我成了他身边的常客之一。大约是1996年,有出版社要出版他的传记。张先生突然找到我,当时陆昕兄也在场。我却犹豫起来,以为这样的工作自己是做不来的。其实那时年轻,还没有读几本像样的文史书,对老北大出身的人,是不敢说三道四的,于是婉拒了此事。那一次,先生什么意见也没说,是赞成还是沉默,就不知道了。据一位日本人告诉我,我曾写的论述他的文字,先生以为并非都对,皮毛的地方也是有的。可他从没当面告诉过我。不过他的请我为之作传,也是没有人选的人选吧。
将近十四年的时光,我不知和他见了多少面。我所认识的朋友,有一些是在他家里见到的,比如陆昕、刘德水等。可我一直不敢去写关于他的传记。直到他去世,陆昕提出此事时才恍然觉得该做一点什么,写作的冲动渐渐萌芽了。2007年夏,我忽地有了写他的冲动,年到五十,意外地进入了一种人生的盲区,对环境的不适与日俱增起来。这时候,描述他的计划开始摆在日程上,想将自己熟悉的这个人唤回到自己的生活中。
我想自己是可以写出别人没有的感受的。在中国,这样的老人是稀少的,理解他们,不能没有深深的苦难感。我自己是经历过一点点类似的经验的。流放、受辱、被压,几乎无路可逃,那样的非人的生活,才酿成了《流年碎影》《顺生论》这样的大书,是值得还是不值得呢?而且小民无法寻路的苦境,也是超于世间的想象的。他笔下那些无奈和无辜者的死,流溢在我的世界里,和先前的流血的日子及恐怖的记忆叠加在一起,浑然地夹杂着,蒸发、膨胀,一点点飘来。而且重要的是,那些对人间事的超常规的凝视,婉转多致的精神盘诘,对于曾是似人非人的尘世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嘲弄和戏谑。我知道他的智慧和不安定的心的缘由了。一部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就烙印在他的世界里。平民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度人与度己的挣扎在他的世界都有一些。了解他的思想,可以看见我们历史底层的原态和精神高远的独思。他身上的一高一低,牵动着认知的两极,象牙塔里的文人和山林里的思考者,谁能够做到这些呢?
描述张先生,以往的记人的办法似乎都难奏效。他的学问深,却是典型的平民,“布衣学者”的称号是无愧的。另一方面是知识杂,看的东西多,文史里有趣的存在都喜欢,就是说有旧文人气。可他的见解,却不是老朽的那一套,有时还很先锋呢。罗素的哲学和鲁迅兄弟的境界,对他都有大的影响。“五四”那代人有趣的存在,也多少折射在他的世界里。所以,我平生第一次从一个老人的身上,亲自感受到传统和现代的那么有趣的结合。这在现在的中国,几乎难以见到了。我在他那里,也第一次印证了“五四”文人遗绪的形态。做人与作文的特别,现在谁还能如此呢?读书人的本色和智慧,在先生身上是很好地结合着的。
张中行个子挺高,瘦长的身体,大大的耳朵,都给我很深的印象。他的声音苍老,调子浑厚,有美的韵律在。谈天的时候,祥和得很,似乎从不以敌意的眼光看人,心是宁静的。他穿的衣服都很百姓化,老气的一面多些,但干干净净,没有拖泥带水的衰老感。第一次见面是1993年,那一次和同事陈戎一起去看他,坦承来意是约稿,地点在景山边的一间老房子里。老人显得很兴奋,他从抽屉里拿出几篇随笔给我,还讲了些儿女情长类的话题。印象是健谈,和蔼,对人生有大的无奈,而话语很有力量,像铁打在石头上,叮咚地响着。这是个有内容的老人,苍老之中还有青年人的热力在。过去只是在《知堂回想录》里阅读的东西,现在竟在他的身上蠕活着。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诧异和惊喜。
他并不漂亮,一点儿也没有人们印象里的“学者”“绅士”风度,走在街上不会让人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甚至像一个乡下来的老人。但你接触过一次,就忘不了他的声音、情态、思想和智慧。你会从他那里体味到历史的化石的分量,在我与他对视的片刻,我已意识到自己找到了一个可以学习、攀谈的老人了。平常里的深刻,布衣学人的灵光,延续着我曾渴求的美质。就是这次的相遇,我的精神生活开始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这变化之一,是觉得人生的目标不在遥远的未来,而在普通的日常里。他不是令人崇尚的大人物,而是普通的常人。学问、思想都是常态的,不是彼岸的灵光闪闪。我们都是常人,过的都是小民的生活,他的价值是让我们这些小民懂得,小民有小民的分量,在创造性和思想的高度上,也能不亚于那些装模作样的人,而且能过得更充实。而这里的尺度,不同于流行色调,安于小,安于平常,天底下没有过不来的日子。他用一生的平凡,造就了一个精神的奇迹。由于有了他,我觉得可以找到一个安宁的参照。先前的伟大人物,似乎没有暗示给我们这样的东西。也因此,我们拥有了一个新的传统。
印 象
乡 土
新生活
初识北大
风暴边上
学院气
罗素弟子
默读时代
望 道
胡 适
择 业
婚 恋
杨 沫
李芝銮
困 城
沦陷之苦
京派人
死之都
远与近
苦雨斋
梦语者
文 怨
个体意味
度苦者
禅 风
无 常
心 死
易代之际
新职业
同路者
相知者
信与疑
受 辱
无声鸟
静的心
旧墨迹
穷人乐
儒 风
余永泽
林道静
苦日子
狂热病
瞬 间
小与大
悲 情
宽 恕
奴隶路
未始有物
尺牍种种
乡 下
未名湖
凄凉句
一鸣惊人
奇文章
文体感
男女情
才女们
红楼遗民
陷 阱
元白上人
伤 逝
丛 葬
小友们
“行公”
北京乎
自嘲者
漂泊的心
文 脉
微 词
底 线
园 地
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