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热销图书

1

那些远去的坚实身影:民国..

作者:伴随编辑部
书城价:¥11.5

2

民国商魂:一代创富者的智..

作者:王建男
书城价:¥11.5

3

惊涛骇浪:世界大海难揭秘

作者:余音
书城价:¥9

4

大陆黄金运台秘事

作者:曹学思
书城价:¥15

5

新开流人家

作者:王伟力
书城价:¥15

6

六代之民:张中行别传

作者:孙郁
书城价:¥14.9

7

李海青传

作者:白云起,计英臣
书城价:¥14.9

8

北洋风云人物系列之冯国璋

作者:韩仲义
书城价:¥12

9

绝命追杀

作者:詹幼鹏
书城价:¥11.5

10

绝代风华:民国名媛的华丽..

作者:伴随编辑部
书城价:¥11.5

店铺其它图书

最近浏览

五四那些思想

0评论量

22阅读量

评分: 讨厌 不喜欢 一般 喜欢 非常喜欢
加入购物车     快速支付     加入收藏
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编辑推荐精彩书摘目录
《五四那些思想》对五四时期的思想流派及主要观点进行阐释。重点分析100年来人们是如何看待这些思想学说的,100年来人们是如何阐释这些思想的,今天应该如何理解五四思想。文章包括对科学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整理国故、文化保守、文学改良、联省自治以及妇女解放这九个思潮的逐一解读,阐述其产生的来龙去脉、各个思潮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价值。旨在用通俗的语言和表述,深入浅出地让更多读者了解这段历史、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实质。
刘大胜(1985-),内蒙古赤峰市人,满族,喜爱文史哲,有志于学术研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史学博士,师从左玉河教授和马勇教授。
《百年五四:共同的文化精神家园》系列包括《五四那批人》《五四那些事》《五四那些经典》《五四那些思想》共4册,其作者均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代表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水平,将对五四时期人物、事件、作品、思想等进行梳理。该系列图书将会解开众多关于五四研究的谜团,填补学术空白。
一、当年的风潮与思潮 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以抗争洗刷屈辱,需要科学理性的指导。理论可以成为一种风潮,也可以成为一种思潮,改变着中国社会。风潮和思潮的兴起都是有理由的,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前夕,中国大地已是风云变幻、新旧更替之象,爆发了一场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终结,政治上的独裁专制连同所依托的意识形态一并散落。民主主义者怀着美好的愿望迎来了中华民国,却不幸只得到一个空壳,得不到真正的民主、科学、自由、博爱、平等。孙中山的南京临时政府很快结束,袁世凯接过全国的军政大权,成为民国初期的一位军事强人。 长于权术的袁世凯纵横捭阖,很快瓦解了革命党的反抗。随后开始一系列倒行逆施,帝制自为,发表尊孔令,鼓吹孔学博大,试图借孔子的余威为一个摇摆不定而又野心勃勃的政权充门面。孔子再次成为一种符号、一个招牌,着眼点却不在传承其精华。他们只希望为自己插上一面冠冕堂皇的旗帜。全国各地纷纷成立孔教会、尊孔会、孔道会,康有为还要求定孔教为国教,宣扬有孔教乃有中国、无孔教无中国的谬论。 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数不清的军阀混战,脆弱的民主宪政被损耗殆尽。一部分人开始反思,认为正是西方思想引进得不彻底、不干脆、不全面,才有了一系列的专制回流。只有全面引入新思潮、进行彻底的启蒙,才可以改造国民性,让民主、科学扎根中国,于是有了新文化运动,于是有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走上历史前台。 陈独秀是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向往真正的民主,致力于批判传统的社会伦理和思想观念,消灭传统的宗法制度和道德规范。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词《敬告青年》中说,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充塞细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这是一份饱含激情与深思的发刊词,奠定了整个新文化运动的基调—昂扬向上而富有战斗力。 陈独秀希望青年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个方面可概括为向往自由、追求进步、积极入世、放眼世界、现实理性、相信科学。《敬告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贯穿于六项标准中的一条红线是科学与民主,二者是检验政治、法律及社会风俗、人们日常生活的准绳。中华大地再次吹响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号角,引领人们走向现代化。 《新青年》也由此影响了几个时代的青年。以往知识分子的行动力比起思考力总是有所欠缺,新文化运动是个例外,轰轰烈烈而掷地有声。1916年9月出版第二卷时,《青年杂志》正式更名为“新青年”。一大批进步的知识分子团结在《新青年》周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从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向封建复古势力发起猛烈的冲击。 同时,一批接受现代学术训练、具备现代民主思想的新型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关于新旧文化之别、中西文化优劣和中国文化发展,成为讨论重点,改变原有知识分子的组成结构和价值观念。胡适关于自由主义、白话文运动的讨论在海外就已萌芽,在与反对者的论辩中逐渐成熟。海外留学生注重筹建专门探究学理的学会,注重学术共同体的建立,这些都为中国的学术改造和文化建设提供了新动力。 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倡导兼容并包和思想自由,邀请了很多有思想的学者到校任教,治理大学内升官发财的官僚痼疾。蔡元培认为,大学是学术研究的机构,所谓的研究不仅包括介绍、输入西方文明,更要创造一种新文明,以科学方法研究国粹,不能抱残守缺,仅仅保存国粹。 哲学里的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里的理想派与写实派,经济里的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的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论的乐天观与厌世观,都能在大学存在。这是思想自由的通则,因为有此才可以称为大学。大学主导者不应该是行政官员,而应该是教授。学生不应该把学校当作进阶之梯,而可以个人身份参加政治活动。 蔡元培聘请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聘请胡适、刘半农等人来校任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章太炎门生和某籍某系掌控的局面。陈独秀进入北大,把《新青年》也带来,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成为该杂志的主要撰稿人。一时间,崇尚新思想、新文学、新文化的新人聚集在北大,《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在全国范围内有指导意义。 1917年开始,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传统的文言体系不单是一种文体,而是一种正统文学观念的呈现,承载着文以载道的理念。陈独秀和胡适提倡白话,不仅改变了文体,而且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这一改革伴随着长久的论争,林纾尖锐地反击,甚至对蔡元培的办学方针也提出质疑。但是,文言文的衰落和白话文的兴起已经无法逆转,国内兴起很多白话文报刊,《新青年》也由文言变为白话,一大批新式作家和评论家出现。 文化的革新和思想的进步必然带来人们观念的转变,其始也微,其力渐大,在很多历史的关键节点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当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失败的消息传回国内,中国的知识分子充满了悲愤、不满和焦躁。以北京大学为首的高校师生走上街头,极端失望之下火烧赵家楼,痛打所谓的卖国贼。随后,全国各地的学生风起响应,形成了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五四爱国运动。 五四爱国运动提升了新文化运动的政治影响力,促进了多种政治思潮的广泛传播。之前还停留在知识分子小圈子,之后成为全国范围内关注的思想启蒙运动,影响的深度、广度均有大幅拓展。诸如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妇女解放、国故整理、文学改良等思潮蓬勃发展,思想的革新成为时代风尚。只要是对文化稍有关注的人,几乎都会注意新文化运动的动向。五四精神铸就了五四青年,成为未来社会变革的新生力量。 五四爱国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高潮,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并称,甚至以五四精神代指新文化运动的基本要义。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原本就存在思想分歧的新文化运动主要人物在五四运动后出现大分裂,影响了中国思想界甚至是整个政局的走向。一派人以陈、李为首,倡导建党,引进苏维埃俄国的马克思主义,以阶级斗争和阶级解放作为武器。一派以胡适为代表,依然坚持原来的自由主义,倡导依靠个人的自由、独立、解放,进而实现国家民族的独立自主和繁荣富强。 这是改变中国的两种思路,由此带来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更是让两派人的纷争全面爆发。一派实现了从个人主义到阶级解放的跨越,一派还在坚持原来的人格独立和个性解放。原来一个战壕的战友渐行渐远,几乎对所有的公共话题都出现对立。一种思想好比一面旗帜,只要大旗树立起来,自然会有千千万万的追随者跟随旗帜前行。全国崇新的知识青年同样出现分裂,从此缺乏一个心平气和的探讨态度和实际存在的探讨平台。 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笔锋从来不是善茬,言辞半是理性半是感性,很多时候还故意挑起纷争,这是弱者的惯性逻辑。只要唤起众人注意,只要达到目的,手段并不重要。新文化阵营的刘半农和钱玄同自导自演双簧,讥讽前辈学人,一方面是为了表达个人理念,一方面更是为了唤起社会关注。林纾不甘示弱,公开发表《荆生》和《妖梦》,一场笔墨官司掩盖了学理讨论,流于谩骂和讥讽。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只有不假辞色的反感、讨厌、批判与讽刺。 新文化运动与文化保守主义者、民族主义者存在着新与旧之争,与学衡派等人存在新与新之争。各种争论推进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认识,也带来了思想的分流。其后的国民革命和国共纷争并没有消除这种争论,而是加剧了这种争论。新文化运动成为各方讨论的重点,也成为中国学术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政治史绕不开的学术问题,每一个名家对此都有一定的评判和反思。是耶非耶,都成为学术界再次讨论的内容。
引言:一百年的轮回与纠结 一、当年的风潮与思潮 二、三种评价与三种思路 三、重新回到新文化运动 第一章 科学主义思潮 一、科学主义的诞生及引入 二、科学主义的兴盛 三、科玄论战 四、当科学上升为一种主义 第二章 自由主义思潮 一、自由主义的早期传播 二、五四时期的自由主义 三、自由主义者的主义批判 四、自由主义的衰微 第三章 社会主义思潮 一、社会主义的兴起与传入 二、社会主义逐渐壮大 三、社会主义者的主义辩护 四、马列主义成为主导 第四章 无政府主义思潮 一、无政府主义兴盛的背景 二、无政府主义的高潮 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四、衰微和破产 第五章 整理国故思潮 一、新文化运动的催生 二、理念与方法之争 三、疑古辨伪 四、学术范式的利弊得失 第六章 文化保守思潮 一、东西调和论 二、儒学复兴论 三、学衡派的融化新知 四、缓进求新的文化改良主张 第七章 文学改良思潮 一、白话文的兴起 二、文白之争 三、思想和语言的纠葛 四、白话文运动的影响 第八章 联省自治思潮 一、地方分权的兴起与变异 二、湖南省宪运动的发起 三、其他省区的响应 四、省宪运动的失败及原因 第九章 妇女解放思潮 一、女性主义的先声 二、妇女解放的各个层面 三、娜拉走后怎么办 四、从个体到阶级的跨越 结语 一、救亡与启蒙之争 二、未完成的启蒙 三、现代化进行时 参考文献 一、全书参考文献 二、各章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