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编辑推荐精彩书摘目录
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具有发生的突然性、后果的不确定性、威胁的严重性和处置的紧迫性等特点,这些对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都是极为严峻的考验。
当前我国正处于突发公共危机多发期,能否正确应对和及时处置各类公共危机成为对各级政府的重大考验,直接关系到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本书以近年来发生的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和分析,力图帮助各级政府和领导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危机管理能力,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和借鉴。
新玉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经济与发展研究,并对国情普及教育有深厚的认识,策划、编纂并出版的图书有《税费改革出路》《产业结构调整》《财政改革与制度创新》《农业现代化管理》《农村发展模式》《农业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等关于经济与三农问题的图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财政改革与制度创新》一书获得北京社科图书一等奖。
和谐社会是一个稳定、善治、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然而危机事件的频繁爆发,会导致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趋于崩溃,在较大程度上和较大范围内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引发社会恐慌、瓦解正常秩序。政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承担着主要的责任。为此,加强公共危机管理,提升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已成为当前我国政府管理面临的重大挑战和战略选择。
第一章 公共安全与公共危机
公共危机直接影响“人的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乃至“全球安全”,关联着公民的生存权利、社会的公共秩序、国家的公共权力和国际社会的外交格局。公共危机是任何社会都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类悲剧发生的可能性是每个政府所要面对的首要任务。
一 公共安全
(一)公共安全的概念
公共安全,首先应该尝试从公共性角度来理解。公共性,在现代已经成为公共管理学、公共行政学、政治学等众多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些学科无不将公共性作为本学科研究和发展的基础与核心。
在《辞海》中,“公”被解释为“公共,共同”,与“私”相对;在《汉语大词典》中,“公共”意为“公有的,公用的,公众的,共同的”。因此,“公共”的中文语义强调多数人共同或公用。在西方,“公共”一词起源于古希腊,当时它含有两重意义:一重是指具备公共精神和公共意识是衡量一个男性公民已成熟可以参加公共事务的标志;另一重是指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中相互关心和照顾的一种状态。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一度演变为“政府或政治的同义词”。公共性与公共权力及政府权力的同一,造成了公共性初始意义的丧失,从而引发了现代对公共性问题的大讨论以及复兴的倡导。此外,也可以简单地认为,对于公共的理解理应恢复其本身的含义,即多数人共同或公用。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公共安全,就是多数人共同的安全。
第一章 公共安全与公共危机
一 公共安全
二 公共安全风险
三 公共危机
参考资料:危害食品安全就是危害“公共安全”
第二章 危机治理与领导能力
一 危机治理的内涵与特点
二 危机治理的结构和功能
三 危机治理的理念与绩效
四 政府危机管理
五 危机治理与领导力开发
参考资料:从重庆官员“艳照门”
看政府公共危机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