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热销图书

1

伦敦杂记

作者:朱自清
书城价:¥0

2

鲁迅的青年时代

作者:周作人
书城价:¥0

3

鲁迅的故家

作者:周作人
书城价:¥0

4

鲁迅传

作者:许寿裳
书城价:¥0

5

李文忠公事略

作者:梁启超
书城价:¥0

6

老舍自传

作者:老舍
书城价:¥0

7

苦口甘口

作者:周作人
书城价:¥0

8

抗战时期的北平民间

作者:齐如山
书城价:¥0

9

经历

作者:邹韬奋
书城价:¥0

10

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作者:胡适
书城价:¥0

店铺其它图书

最近浏览

一生太平凡:鲁迅自述

0评论量

32阅读量

评分: 讨厌 不喜欢 一般 喜欢 非常喜欢
加入购物车     快速支付     加入收藏
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编辑推荐精彩书摘目录
  本书为资深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编选的鲁迅作品集,以鲁迅一生辗转过的城市为线索,关于每一地的作品各成一辑,包括浙江故乡、日本、北京、厦门、广州、上海等地,兼涉及精选出的创作谈,编选角度新颖别致,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鲁迅的一生。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选编者陈漱渝,原鲁迅博物馆馆长,资深鲁迅研究专家。
  本书编者循着鲁迅从故乡到异乡的足迹,以鲁迅一生辗转过的城市为线索,关于每一地的作品各成一辑,包括浙江故乡、日本、北京、厦门、广州、上海等地,将先生不同时期作品分别展现,深度探究了鲁迅的心灵轨迹。角度新颖,选文精当。
童年的乐园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是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一,用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一,将绳子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故乡的云 003·我的和尚师父· 010·保姆长妈妈· 016·童年的乐园· 019·枯燥的书塾· 022·父亲的病· 走异路逃异地 031·衍太太的流言· 034·乌烟瘴气的水师学堂· 037·矿路学堂与《天演论》· 东渡日本 043·弃医从文· 049·《新生》与《河南》· 沙漠一样的北京 055·从沉默到呐喊· 058·五四前后· 061·运交华盖· 064·女师大风潮· 069·1926年的几则日记· 083·离京前的一次谈话· 厦门的陆上风涛 089·从北京到上海· 092·初到厦门· 095·讲义与吃饭· 097·从两年到半年· 100·书信中的生活鳞爪· 108·厦大风潮与集美风潮· 在广州,又看见了许多血泪 113·在钟楼上· 116·从“大热闹”到“静悄悄”· 118·从未经历过的恐怖· 上海时期:生命的冲刺 123·上海文艺之一瞥· 133·中国文坛上的鬼魅· 140·“这也是生活”……· 145·死· 关于自己的作品 151·我的创作发端· 153·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157·《阿Q正传》的成因· 163·《故事新编》写了十三年· 166·从记忆中抄出的《朝花夕拾》· 168·写在《坟》后面· 174·杂感之于我· 178·《两地书》是这样编起来的· 182·我的日记· 师友追思录 187·太炎先生· 190·守常先生· 193·刘半农君· 196·韦素园君· 202·我们的五个青年作家· 212·在上海看萧伯纳· 鲁迅年谱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