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热销图书

1

你的感觉我能懂:用共情的..

作者:(美)海伦·里斯 (美)莉斯·内伯伦特
书城价:¥38

2

刻意专注:分心时代如何找..

作者:(美)阿米希·P.杰哈
书城价:¥38

3

女孩的压力世代

作者:(美)丽莎·达穆尔
书城价:¥42

4

空洞的心:成瘾的真相与疗..

作者:(加)加博尔·马泰(Gabor Maté
书城价:¥58

5

友者生存:与人为善的进化..

作者: [美]布赖恩·黑尔 [美]瓦妮莎·伍兹
书城价:¥45

6

大脑幸福密码:脑科学新知..

作者:(美) 里克·汉森
书城价:¥38

7

正念:照进乌云的阳光

作者:吴艳茹
书城价:¥55

8

成功养育:为孩子搭建良好..

作者:和渊
书城价:¥45

9

身体会替你说不:内心隐藏..

作者:(加)加博尔·马泰(Gabor Maté
书城价:¥51

10

无畏的勇气:“自我启发之..

作者:岸见一郎
书城价:¥36

店铺其它图书

最近浏览

儿童人格教育:世界儿童教育领域经久不衰的名著

0评论量

180阅读量

评分: 讨厌 不喜欢 一般 喜欢 非常喜欢
  • 图书作者: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著,戴光年 译
  • 出  版  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版权提供: 北京明天远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所在分类: 图书 > 哲学 > 哲学宗教 > 心理学
  • 上传时间: 2015-10-15
  • 文件格式: htxt
  • 纸版书价:¥29.8           书城价: ¥4.00
加入购物车     快速支付     加入收藏
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编辑推荐精彩书摘目录
 按照心理学的相关定义,教育问题就是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对于成年人来说如此,对于儿童来说亦然。不过,成年人和儿童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同:因为儿童未成年,外界的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当然,成年人有些时候也需要指导。如果我们放心让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成长,如果每个人生存的时间足够长,例如两万年的时间,而且恰好他们的生存环境足够好,那他们或许能够最终适应现代文明,能够适应现代成年人的行为规范。但是很显然,人生短暂,一个人生存的时间及生存环境都不能如假设般美好,所以儿童的成长必须有成年人的关注和引导。   但对成年人来说,关注和引导儿童的成长并不容易,成年人对儿童的心理没有丝毫认知。成年人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爱憎情感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更何况去了解儿童。所以,成年人认识和了解儿童,并且依据自己一定的知识储备去指导和引导儿童就是更加困难的问题了。   鉴于儿童心理本身的重要性,加上对儿童心理的研究还能够间接认知成年人的性格特点及行为方式,所以个体心理学会专门致力于对儿童心理的研究。与其他心理学不同,个体心理学不允许理论脱离实践,个体心理学将研究集中于整体人格以及整体人格对其发展及可能出现的表现的有生命力的追求。从这一角度来看,个体心理学的理论就是实践的理论,因为这一理论本身源于其对错误和谬论的认知;无论是心理学家、父母、朋友还是每个个体自身,谁了解了这样的理论,谁就能够很快将这些理论运用于实践,通过实践来指导人格的发展。   这种被个体心理学采纳的方法使得这种心理学所有的阐释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依据对个体心理学的理解,每个个体的行为都是由其整体的人格发起和引导的,所以,个体心理学对人的行为的阐释都能够准确地表现出这些行为间的关系,而这些行为也同样折射出个体的心理变化。在前言这部分,我会尝试对个体心理学的观念进行一个总论性的叙述,然后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地阐释前言这部分文字所提及的相关问题。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02.07-1937.05.28)是奥地利的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家,同时,他也是一名医学博士。阿德勒童年患有佝偻病,这使他备感自卑。5岁时,他与死神擦肩而过,此后,他立志成为一名医生。   他创建的个体心理学,对当代西方心理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地位,并确定了心理学的走向,使得个体心理学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运动中得到广泛应用。   他一生著有数十部有关心理学的书籍,尤为偏重儿童心理学。这本《儿童人格教育》可作为研究儿童心理的宝典,对如何培养儿童健康的人格具有指导意义。   他的其他主要著作有:《自卑与超越》、《生活的科学》、《人类面临的挑战》、《神经症的性格》、《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神经症问题》、《理解人类本性》等。
 父母的职责是让孩子健康快乐长大,适应社会,独立生活;教师的职责是传授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孩子的职责是让大人们在经历生活的种种磨难后,始终能看到世间纯在的童真和善良。   本书的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开创了个体心理学的著名心理学家,在基于多年儿童心理研究的基础上,写成了这本《儿童人格教育》。他一生致力于个体心理学的研究,尤其在儿童心理学上,建树颇深。   孩子在成长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很多,包括社会、环境、教育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则需要靠大人的引导。   在本书中,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从优越、自卑、家庭、学校和青春期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孩子做出让人难以理解的言行的根本原因。只有找到了这些原因,再对症下药,才能真正扭转孩子的错误言行,塑造孩子独立的健康的人格。同样,孩子只有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才会养成良好的人格。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也说,孩子性格的塑造始于童年时期。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感悟和学习。父母需要帮助孩子树立信心,一味的责骂,只会让孩子产生自我怀疑,而一味的放纵,又会让孩子为达目的,做出许多匪夷所思的事情。在教育上过急、过缓或直接忽视,都不利于孩子正常的身心发展。父母应该拿捏好尺度,适当地对孩子做错的事进行批评,对做对的事进行表扬。让孩子明白社会规则,学会与他人、集体合作,从而适应社会,健康地成长。   《儿童人格教育》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关于儿童成长的经典之作,自出版以来畅销全世界,有一百多种语言的翻译版本,在全世界父母、教师和孩子中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始终不减。   书中从多个方面讲解了儿童出现人格问题的原因。对于每个问题,作者都例举了相应的例子,如口吃、尿床、孤僻、假装病痛等,而这些例子都是作者帮助过的这些儿童中的典型。并且作者找到了儿童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去纠正。   可以说,本书可以帮助父母和老师更加了解儿童的心理世界,是研究儿童心理问题的人的必备手册。
  第一章 前 言   按照心理学的相关定义,教育问题就是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对于成年人来说如此,对于儿童来说亦然。不过,成年人和儿童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同:因为儿童未成年,外界的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当然,成年人有些时候也需要指导。如果我们放心让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成长,如果每个人生存的时间足够长,例如两万年的时间,而且恰好他们的生存环境足够好,那他们或许能够最终适应现代文明,能够适应现代成年人的行为规范。但是很显然,人生短暂,一个人生存的时间及生存环境都不能如假设般美好,所以儿童的成长必须有成年人的关注和引导。   但对成年人来说,关注和引导儿童的成长并不容易,成年人对儿童的心理没有丝毫认知。成年人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爱憎情感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更何况去了解儿童。所以,成年人认识和了解儿童,并且依据自己一定的知识储备去指导和引导儿童就是更加困难的问题了。   鉴于儿童心理本身的重要性,加上对儿童心理的研究还能够间接认知成年人的性格特点及行为方式,所以个体心理学会专门致力于对儿童心理的研究。与其他心理学不同,个体心理学不允许理论脱离实践,个体心理学将研究集中于整体人格以及整体人格对其发展及可能出现的表现的有生命力的追求。从这一角度来看,个体心理学的理论就是实践的理论,因为这一理论本身源于其对错误和谬论的认知;无论是心理学家、父母、朋友还是每个个体自身,谁了解了这样的理论,谁就能够很快将这些理论运用于实践,通过实践来指导人格的发展。   这种被个体心理学采纳的方法使得这种心理学所有的阐释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依据对个体心理学的理解,每个个体的行为都是由其整体的人格发起和引导的,所以,个体心理学对人的行为的阐释都能够准确地表现出这些行为间的关系,而这些行为也同样折射出个体的心理变化。在前言这部分,我会尝试对个体心理学的观念进行一个总论性的叙述,然后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地阐释前言这部分文字所提及的相关问题。   每个人的心理都充满了有活力、有目的的追求,这是每个人的发展过程中不容置疑的事实。儿童自出生开始就在不间断地寻求自身的发展,他们寻求着一幅伟大、优秀,甚至是完美的画面。这一画面是一种希望,而且无时不在,是每个人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追寻的。人的这种有目的的追寻活动决定着每个人一生的实际行为,甚至还能主宰人的思维。因为每个人的思维都与其生活的追求及生活方式一致,而不是客观的。   整体人格依据每个个体的存在而存在。每一个个体都是由其整体人格所塑造的,是其人格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的代表。每一个个体都是一幅画作,同时又是这幅画作的作者。这幅画作的内容就是其自身的人格,但是每一个个体都不会是完美的画家,也无法对自身的灵魂和肉体具备完整的认知。每个个体都是以经常犯错和不完备的形式存在着。   在对人格建构的考察过程中需要注意,每个个体人格的整体及其特有的生活目标、生活作风都是建立在个体对生活本身的所有事实的主观看法上,而不是建立在客观事实之上。每个个体对于客观事实的观念及看法都不会是客观事实本身。所以,即便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客观事实构成的,但人类总是能以多变的方式去打造自我。每个人都会根据其对客观事实的看法去打造自己,其中的一些看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健康而且无误的,但有些看法却是不健康的,或者说是谬论。无论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应该想到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学方面的问题,特别要想到的是这个个体在童年早期出现过的心理障碍,因为这些心理障碍及其他种种问题都可能影响到其此后的发展方向。   此处列举一个案例来加以说明。案例的主人是一位52岁的女人,她总是喜欢对比她年长的女性说三道四。对于这样的表现,她回忆道,她童年期间,她的姐姐总是能得到所有人的关注,而她和姐姐相比,童年期间记忆更深的是内心的屈辱及对自身价值的不确定性。这里,我们运用个体心理学中的“纵向”观察的方法来探讨这一案例,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这个女人自童年至如今都存在着同样的心理机制,同样的心理动力:她对自身价值的不确定性;她只要发现别人更被关注,别人在他人心中的位置更重要,她就会心生不满。所以,即便我们对这个女人目前的生活及其整体人格丝毫不了解,我们依旧可以根据我们已经了解的两个事实去填补我们对其了解上的空白。从这个角度上看,心理学家就如同善于写小说的作家一般,能够通过一条确定的主线、一种固定的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去构筑某一人物的生活,从而保证这一人物的整体人格不会被破坏。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家能够清楚地绘制出这个女人的“生命主线”上所联系的各种独特的人格特征,甚至能够预测这个女人在某些特定情境下的表现。   个体的任何有目的的活动或者追求都是以一个重要的心理情绪为前提的,这一情绪就是人的自卑感。所有的儿童都容易产生一种天生的自卑感,但这种自卑感会激发儿童想象力的发展,会让儿童尝试着以改善自身的处境来消除自己的自卑心理或者缓和自己的自卑心理。心理学将儿童表现出来的这一现象称为心理补偿。   儿童自卑心理产生的心理补偿机制开启了人们犯错误的巨大可能性。这样的补偿机制客观上有助于个体心理的完善,也能单纯地辅助个体的心理调适,但实际上很可能会扩大个体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或者说,对于自卑心理严重者,他们在经过心理补偿后,只能从心理的角度克服自卑,而无法在行为上加以改善。当然,从心理的角度克服自卑也是必要的和必然的。   在这里,我们将那些明显表现出补偿性的性格特征的儿童分为三种类型:自出生就身体衰弱或者存在器官缺陷的儿童;自幼受到严厉管教、没有感受到父母慈爱的儿童;自幼就被娇宠的儿童。   这三种类型的儿童正是问题儿童的三种基本处境。我们通过对这三种类型儿童的考察,能够更好地研究和了解正常儿童的发展。虽然说并不是每个儿童生来就残疾,但令人难以相信的是,大多数儿童都会表现出某些由于身体或器官的某种欠缺而出现的一些心理特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残疾儿童中的极端案例来探究这些心理特征的原型时发现,几乎所有的儿童都在不同程度上属于自幼受到严厉管教或者自幼就被娇宠的两类儿童中的一类,甚至两者兼而有之。   以上三种基本处境都会让儿童出现欠缺感和自卑感,并且会刺激儿童在内心中形成超越其自身潜力的雄心。追求优越感和自卑感是一个人一生中同一基本事实中所表现出来的两方面,很难加以区分。在病理学方面,我们很难断定是不断膨胀的野心对个体的伤害大,还是过分的自卑感更容易伤害个体。膨胀的野心和自卑感都会按照固定的节律循环再现。过度的自卑感能够激发儿童那膨胀的野心,而儿童膨胀的野心有时又会成为他们心灵的毒瘤,让他不愿意安分下来。这种既不安分又毫无意义的行为本身是结不出任何果实的,因为它会遭受野心的过度浇灌。这种膨胀的野心又会与儿童自身性格中的某一癖性纠缠在一起,不断地加深对儿童的刺激,使他们变得更加敏感,并且让儿童能很轻易地对伤害或蔑视的行为发怒,并最终出现过度自卑的情况。   这种儿童(《个体心理学杂志》内处处都有这方面的个案)虽然会正常地长大成人,但他们的才智和能力却依旧在沉睡着。他们会出现“神经兮兮”的表现,或有一些怪异的性格。这种儿童如果发展到了极端,最终会发展成一个不负责任的人,甚至会走向犯罪,因为他们大脑中只有他们自己,而没有任何别人的存在。他们是绝对的道德上和心理上的自我主义者。他们中的某些人会选择逃避客观现实和事实,用这样的方式给自己构建一个崭新的梦幻的世界。他们一直生活在白日梦中,沉溺在他们幻想的世界里,在他们看来,他们那梦幻般的世界才是真正的现实世界。就这样,他们终于成功地感受到了心灵上的安宁。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在心中虚构出了一种现实,借此来获得心灵与现实的和解。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儿童人格统一性 第三章 追求优越对教育的意义 第四章 寻求优越感的指引 第五章 自卑情结 第六章 儿童成长:预防自卑情结 第七章 社会情感与儿童成长的阻碍:家庭环境中孩子所处的地位 第八章 儿童在家里的地位:儿童的心理处境及矫正 第九章 作为准备性测试的新环境 第十章 在学校 第十一章 外部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第十二章 青春期和性教育 第十三章 教育的差错 第十四章 教育父母 附录一 阿德勒的一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