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热销图书

1

你的感觉我能懂:用共情的..

作者:(美)海伦·里斯 (美)莉斯·内伯伦特
书城价:¥38

2

刻意专注:分心时代如何找..

作者:(美)阿米希·P.杰哈
书城价:¥38

3

空洞的心:成瘾的真相与疗..

作者:(加)加博尔·马泰(Gabor Maté
书城价:¥58

4

聪明人的个人成长

作者:史蒂夫·帕弗利纳
书城价:¥45

5

大脑幸福密码:脑科学新知..

作者:(美) 里克·汉森
书城价:¥38

6

真的,好想忘记:心灵创伤..

作者:(美) 玛丽凯瑟琳·麦克唐纳
书城价:¥36

7

学会说不:成为一个坚定果..

作者:苏·哈德菲尔德 吉尔·哈森
书城价:¥51

8

激发改变:点燃内心渴望,..

作者:(美)理查德·博亚特兹 等
书城价:¥64

9

成功养育:为孩子搭建良好..

作者:和渊
书城价:¥45

10

人际磁石综合征:为什么你..

作者:罗斯·罗森堡
书城价:¥45

店铺其它图书

最近浏览

身体会替你说不:内心隐藏的压力如何损害健康

0评论量

2阅读量

评分: 讨厌 不喜欢 一般 喜欢 非常喜欢
加入购物车     快速支付     加入收藏
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编辑推荐精彩书摘目录
为什么有的人过着健康的生活,却还是患上严重的疾病? 为什么得了同样的疾病,有的人接受治疗的效果比其他人差?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患上癌症? 加博尔·马泰博士在几十年的行医经验中,发现很多患不同疾病的重症患者,都有着相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模式:他们压抑自己的想法与感受,难以拒绝他人,无法表达愤怒,这使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内心真实的需求永远不被看见。这种心理压力会破坏生理稳态和免疫系统,导致身体的疾病,这是身体代替我们做出的反抗。身体的症状是一种警示——你已经承受了太多,是时候好好关怀自己了。 马泰博士将近期新的关于身心联系的科学知识,与一个个引人共鸣的病例、名人案例有机结合,深度剖析了心理压力、情绪和生理健康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探究了身心疾病的代际传递,以及情绪反应模式的根源——童年的逆境。后,介绍了帮助病人自我疗愈的7个“A”治疗法则。 当我们能更好地照顾自己而不是一味满足他人,当我们能感受并有效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我们的身体健康将极大受益。
1.加拿大家喻户晓的医生经典作品,畅销全球20年 2.动人故事 前沿科学 深度疗愈,深入剖析心理压力、情绪压抑对身体健康的深刻影响 3.7个A疗愈法则,帮你纾解压力,表达情绪,勇敢说不,身心都更健康 4.尹烨、童慧琦、张天布、清流、暂停实验室倾情推荐
推荐序 假如眼睛不只长在一个方向 记得18年前,我到德国进修学习的第一个周末,就有幸随我的科主任一起参加了当年德国的心身医学医师年会。会议间歇期有许多德国医生过来跟我聊天,好几位不约而同地问我:“为什么要到德国来学习心身医学?心身合一的理念不正源自中医的思想吗?”这是个好问题,它引导着我去思考:我们在看待身心健康的观念上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时空错位? 我耐心体会和思索了多年后领悟到,人类在对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认识上,其实经历了一个系统论——还原论——系统论的循环上升过程:从早期具有整合观念的系统论的中医思维取向,到后来转向强调精细化因果关系的还原论的西医思维,之后再次回到系统论的心身医学整合观念。不过,现代心身医学对于心身一体的见地,已经不完全等同于传统的“情志致病”的内涵。 我们当前对于心身健康的认识,仍然处在还原论占据主导的分崩离析的状态中。固然,中国传统医学的理念中很早就有“情志致病”“心身合一”的观念,但是现在绝大多数医师并不能深刻地理解和践行这个基本的理念,常常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在自己医学专科的领域内寻找解决疾病的答案,忽视情绪、情感、动机、认知等心理因素在发病中的影响。 心身合一观念体现的是对身体健康的一种系统论的思维,在一个系统内,各种成分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一个状态的出现往往是相关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单一的线性因果关系的结果。 身体上的症状可以通过调理心理上的情绪和认知来解决,比如成语故事“杯弓蛇影”就是一个用领悟性的心理治疗解决躯体症状的典型案例。 情绪、认知上的心理问题也可以借助身体的干预解决,比如一个丧失亲人后持续哀伤抑郁的人,如果做一些身体力行的仪式化活动,或许可以缓解抑郁,调节心理状态。 我在第四军医大学上学的时候,尽管在军医系,但也学习了200多个学时的中医学,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加起来前后用了一年的时间,这个过程对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整合思维能力是很好的训练。 传统中医看待患病状态的基本思路是对一个人要进行多维度的整体评估理解,并进行辨证施治。古人对于疾病的治疗理念是通过调整人的身心平衡,来让人恢复整体的协调状态。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个倾向又容易忽视对因果关系和微观因素的深入分析探索。 现代西方医学的学科体系建立在还原论思维方式的基础上,追求的是对身体这个实体对象具体客观的分析探究。这样就会注重于把人作为一个生物体来对待,对其结构和功能加以区分,从功能系统到功能器官,组织形态到细胞结构,再到基因和分子,进行无限深入细致的探究。试图从最细微的因果关系中找到关于疾病的确切答案,即所谓的实证医学、精准医疗。这一方面促进了对人体深入细致的科学认识,另一方面也使得各种探索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各个专业和学科之间相互理解变得困难。医生的工作重点不在于对眼前这个有情感、有想法的人的关怀,而在于器官或者细胞病变。 不可忽略的是,很多心理治疗师、咨询师也会沉浸在自己的心理学流派理论内寻找对策,而忽略了身体状态其实就是心理状态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为什么我们在人的心身健康上会出现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执念倾向呢?用精神分析的方式阐释,这可能源自个人和群体自恋的需要。自恋的需要会使人追求内在强大的控制感,是那种幻想中自以为得到了的掌控感,在这种感受中自大和全能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这往往会诱导人对自己所发现的、拥有的、理解的、认识到的内容产生绝对正确的和高价值的自我评判,进而会促使人在自己关注的方向和目标上更加专注和投入地去建功立业。个人会把内心的幻想和需要投射到自己眼前的目标上,却以为眼前的对象就是自己从外界所发现的或者创造的。自己内心自大需要的迫切感也会附着在这个投射的过程中,使得对捕获目标变得更加迫切。个人的注意力会由此而缩窄,忽视其他信息,无视他人的价值和贡献,忽略前人的发现,选择性地忽视别人已经说明、介绍、解释过的理论,甚至把拾到的牙慧当成自己的独到见解,以为只有自己知道的才是真理,误以为只有自己才拥有发现价值的眼睛,所以就宁愿相信眼前所见,否认自己目光不及的其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眼睛让人看见了前方,前方的发现不断“诱惑”着眼睛去追逐。假如眼睛不只长在一个方向,那么也就不存在前方和后方、先进与落后,那么它开阔的视野会不会帮助人更容易突破自恋的误区? 该书作者加拿大医生加博尔·马泰博士就具备这样开阔的视野。由李汉婕医生主译的该书,对于常见的心身障碍现象,既有心理治疗的阐释,也有生物医学的解读,还有神经科学的见解,是一部用全方位的视野整合看待心身互动的佳作,读后令人醍醐灌顶。建议对心身健康感兴趣的读者开卷为快。 张天布 中国医师协会心身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2022年7月于西安终南
推荐序 假如眼睛不只长在一个方向 前言 第1章 医学的“百慕大三角”:心身的统一性 第2章 好到过分的小女孩:多发性硬化与压力 第3章 压力和情绪胜任力 第4章 “活埋”:肌萎缩侧索硬化与情绪压抑 第5章 “永远不够好”:乳腺癌与情绪压抑 第6章 “妈妈,你难辞其咎”:疾病与家族史 第7章 压力、激素、压抑和癌症 第8章 乌云背后有光明:癌症的教训 第9章 “癌症人格”存在吗 第10章 55%的解决方案:心灵的自愈力量 第11章 一切尽在脑中:身与心的敏感性 第12章 人未死,脑先亡:阿尔茨海默病与情绪压抑 第13章 我或非我:免疫系统的混乱 第14章 微妙的平衡:关系生物学 第15章 丧失的生物学机制:疾病易感性的来源 第16章 代际之舞:创伤、压抑与疾病的代际传递 第17章 信念的生物学机制:改变信念,治愈疾病 第18章 负向思考力:允许自己愤怒、焦虑与脆弱 第19章 通向治愈的7个“A” 译后记 拨云见日 参考文献 心身健康 创伤治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