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热销图书

1

那些远去的坚实身影:民国..

作者:伴随编辑部
书城价:¥11.5

2

民国商魂:一代创富者的智..

作者:王建男
书城价:¥11.5

3

惊涛骇浪:世界大海难揭秘

作者:余音
书城价:¥9

4

大陆黄金运台秘事

作者:曹学思
书城价:¥15

5

新开流人家

作者:王伟力
书城价:¥15

6

六代之民:张中行别传

作者:孙郁
书城价:¥14.9

7

李海青传

作者:白云起,计英臣
书城价:¥14.9

8

北洋风云人物系列之冯国璋

作者:韩仲义
书城价:¥12

9

绝命追杀

作者:詹幼鹏
书城价:¥11.5

10

绝代风华:民国名媛的华丽..

作者:伴随编辑部
书城价:¥11.5

店铺其它图书

最近浏览

深度:惊心动魄三十多年国运家事纪实(继柴静《看见》之后,原新华社知名一线记者李锦

0评论量

79阅读量

评分: 讨厌 不喜欢 一般 喜欢 非常喜欢
加入购物车     快速支付     加入收藏
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编辑推荐精彩书摘目录
这本由新华社资深记者李锦撰著的40年职业生涯的纪实书,就是这样一本可以深层解读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的由来与实施,以及广大人民生活多层次的变化。在这近40年的记者生涯里,作者始终活跃在改革前沿,曾经长期单骑下基层,与农民同吃同住,用事实说话,并进行深度思考和理论总结一系列高水平的调研报告,为改革发展决策提供实践经验。一度引起媒体同行乃至40多位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并为此作出批示。   《深度》即从个人亲身经历出发,记录作者长期职业生涯中坚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经历,进而展现中国改革与现代化发展不断突破困境的历程,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本以调查研究为主题的人物传记。作为一名记者,他始终以“大气魄大责任”关注着国家社会的发展。他一直秉承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理念,坚信只有贴近实践与群众,用事实说话,才会出好的新闻报道,只有进行深度思考和理论总结,写出的调研报告才会有深度。农村改革之初他就早已在农村蹲点;国企改革伊始,他又深入企业潜水,信贷危机将现,他及时地给总理寄上万言书。   从农村承包的发轫到信贷危机的预告,近40年间李锦的调查报告先后为45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显示出知识分子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价值。胡锦涛赞他“会搞调查,会总结经验”,群众认为李锦是党的好记者,农民的好朋友。   读此书,不但能更深入清晰地了解中国改革发展历程中的遭遇和突破,还能读出品格精神与责任使命。
 李锦,1952年生于江苏盐城。中国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兼首席研究员,负责《中国企业报》总编辑工作。兼任清华大学等7所大学8个专业的教授。曾任第11届团中央委员、新华社西藏分社副社长、山东分社副社长等职。在山东从事新闻工作40年,长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1982年,胡耀邦批示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学习李锦调查研究事迹活动;邓小平亲自接见并称其“有发言权”。1994年,胡锦涛听取其汇报九间棚调研情况时赞扬他“会抓典型,会总结经验”。出版专著《马克思主义的新发现》、《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金融危机在中国的演变》等14部,510万字。
透过《看见》《深度》剖析中国改革开放后翻天覆地的大变革,用直达根基的调查记录再掀纪实风暴。他的调查报告*真实、*客观、*有底气。他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三十多年惊心动魄的千里单骑之路,让他敢于为时代发声。范敬宜直言,这个时代需要一种“李锦现象”。
一、被遗弃的108个男人   我到过鲁西北41个县中的39个,几乎在每个县都遇到讨饭的。特别是在津浦线上的县城火车站附近,常常是讨饭的人聚集的地方。有次在禹城车站旁的饭店,仅仅20分钟就有13个人进来要饭。往往是服务员刚刚端饭上来,要饭的人便蜂拥而上,一起把手伸到你面前,那脏黑的手,使人恶心,有的背部裂开口子,血都渗出来。一个来自刘长子村的两姐妹,大的11岁,小的仅5岁,在我面前站了一会,其中大的女孩一下子跪在地上,说母亲病了,弟弟饿,悲哀的眼神使人可怜,我只好把新端上的水饺全部留给她。   为什么那么多人外出讨饭?是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家乡的土地养不活他们。很多社队农民年均口粮不到200斤,不出来乞讨只有饿死。   在临清县康庄公社医院,我遇上医院抢救一位喝药水自尽的教师。当时,因为缺口粮,农村出现很多怪现象。胆大的有的砍公家树卖,有的到水利工地偷木材钢材卖,也有的到棉花收购站偷棉花。老实一点的就外出打零工,不要面子的便劝老婆孩子出去讨饭。这个教师本来是代课的,因为学生大多退学了,便在家中务劳。可他又是要脸面的人,不让妻儿出去要饭,眼看着家中口粮没了,到亲戚家借粮时又被羞辱一顿。一气之下,他喝了农药。亏得抢救及时才幸免于难。被救醒后,他还口口声声说“不怨天,不怨地,只怨自个没本事,不该养这么多孩子”,使听的人要掉泪。   因为贫穷,很多地方出现妇女成批外嫁的现象,使光棍汉迅速增多。茌平县王老公社民政干部统计人口时,发现在大王楼大队23岁至60岁的单身男人有108人,也就是说这个大队有108个光棍汉。历史上天灾战乱往往造成妻离子散的悲剧,那些漂泊在外,或死在他乡的多是男人,留下一群孤儿寡妇;而贫困造成的离散却是男人被遗弃的景象!   “108个光棍汉,这个村庄有多大?”当我听到茌平人介绍大王楼村有108条光棍汉时,极感诧异。   “这个村有200多户,600多人。”县委宣传部张宝海肯定地回答。   “是因为水质不好,残废人多,还是其它原因?”“水质也好,就是因为穷,逃荒到东北去的多。从1966年到1979年,只有闺女出门,极少有新媳妇进村的。”
第一章饥饿:个人与时代的记忆从未远去(1960—1977)  第一节灾难从吃食堂开始   一、五斗米道的“福音”   二、大锅饭不够吃的无尽凄凉   三、我在新华社整理过的关于饥荒的照片  第二节采访路上目击的贫穷(上)   一、兰考火车站外出逃荒的灾民   二、夜不闭户无可偷  第三节采访路上目击的贫穷(下)   一、被遗弃的108个男人   二、祖宗啊,保佑儿孙吃饱饭! 第二章行者:在希望的田野上千里走单骑(1978—1985)  第一节历史拐了一个大弯   一、不能刊登的真实画面   二、马坊:更早的“小岗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