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热销图书

1

西楚霸王

作者:袁阔成,袁田
书城价:¥11.5

2

吴趼人全集.点评集

作者:吴趼人 著;刘敬圻 主编
书城价:¥16.5

3

战国七雄

作者:袁阔成,袁田
书城价:¥15

4

小说散文大赏析

作者:萧枫
书城价:¥2.88

5

故事也那么迷人

作者:闫婷婷
书城价:¥2.88

6

菜根谭·第八卷

作者:洪应明
书城价:¥2.88

7

菜根谭·第九卷

作者:洪应明
书城价:¥2.88

8

笔记游记大讲解

作者:萧枫
书城价:¥2.88

9

菜根谭·第三卷

作者:洪应明
书城价:¥2.88

10

袁阔成说三国

作者:袁阔成,袁田
书城价:¥150

店铺其它图书

最近浏览

菜根谭·第五卷

0评论量

34阅读量

评分: 讨厌 不喜欢 一般 喜欢 非常喜欢
  • 图书作者: 洪应明
  • 出  版  社: 辽海出版社
  • 版权提供: 北京九州文心科技有限公司
  • 所在分类: 图书 > 文学传记 > 文学评论与研究
  • 上传时间: 2019-03-22
  • 文件格式: htxt
  • 纸版书价:¥29.8           书城价: ¥2.88
加入购物车     快速支付     加入收藏
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编辑推荐精彩书摘目录
内容翔实,资料丰富。
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里居、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明代思想家、学者,约明神宗万历中前后在世。除著名的《菜根谭》外,还编著《仙佛奇踪》四卷。
面对功名利禄、繁华世界,人们往往迷失于自我,喧嚣浮躁,不得片刻安宁。如何为自己营造清净从容、悠然舒缓的境界,让疲惫的身心得到真正的释放?那么,请打开本书吧!
《孟子》七篇载经验 孟子出身于战国中期一个破落贵族家庭,小时候家境已不很好。知书达礼的母亲仉氏,切望他将来能够成才,干出一番事业,便把他送到邹国(今山东邹县的东南)的学宫读书。起初,孟子贪玩,学习不怎么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正坐在织机前面织布的孟母让他背诵《论语》的《学而》篇,他翻来覆去只会背开头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非常生气,顺手抓起剪刀,“嘶”地一声,把织机上刚织的布匹剪成两半,说他不刻苦学习,就像被剪断的麻布一样,将来成不了材。经过这场教育,孟子才开始认真读书。 十五六岁时,孟子又到鲁国曲阜寻找孔子的后代,拜孔子之孙子思的门徒为师,跟他学习儒学。在学习中,孟子不断总结经验,摸索出一套学习方法,学业突飞猛进,终于成为一名学识渊博的杰出思想家、政论家和教育家。 大约在三十岁左右,孟子开始仿效孔子的做法,广收门徒,传授学业。在讲学的过程中,孟子除了讲授儒学知识,还将自己的学习经验进行总结,把它们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 孟子强调,学习首先要专心致志,自觉探求。孟子认为,要学到一点知识,掌握一项本领,非专心致志不可。他曾经用一个非常生动的故事来启发学生,说有一个围棋高手名字叫做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一个精力集中,全神贯注,用心听讲,刻苦钻研;另一个心不在焉,虽然耳朵在听着,心里却老在盘算,如果有只天鹅在天空飞过,如何用弓箭将它射落。这样两个学生,成绩必然大不相同,不用心学习的肯定不如专心学习的。讲完这个故事,孟子说:“今夫奕(下棋)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下棋不过是种小技艺,如不专心致志去学,尚且不能掌握,更何况是高深的学问、高超的技艺呢。孟子还认为,学习要有自觉性,自觉用功,自觉探求。他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举例说,木匠以及专做车轮或车厢的人,能够把制作的规矩方法教给别人,却不能教会别人像他一样具有高超的技艺,谁要想掌握高超的技艺,就得自己刻苦摸索探求。因此,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君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这就是说,要想得到高深的学问,就要自觉地追求;只有靠自觉追求得来的学问,才能牢固地掌握,才有深厚的功底,才能左右逢源,用之不尽。 孟子认为,学习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他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目力再强的人,手艺再高超的巧匠,不掌握规矩,也画不出方形和圆形;听力再好的乐师,不掌握六律,就不能调出五音。他在和公孙丑讲养气时,进一步指出要尊重客观规律,顺乎自然,不可超越实际的可能性,急于求成。他说:“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接着孟子向公孙丑讲了一个揠苗助长的故事,说宋国有个性急的农夫,总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有一天竟把禾苗一棵棵往上拔高一点。他儿子听到后,跑到田里一看,所有的禾苗全都枯萎了。孟子用这个寓言说明尊重规律循序渐进的必要性,否则欲速不达,结果只能适得其反,“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学习既然要循序渐进,不能急躁冒进,所以孟子又强调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反对“一曝十寒”。有一次,徐辟请教孟子:孔子为什么多次称赞水呢?他开导说:有源泉的水滚滚下流,昼夜不息,把低洼的地方灌满了,又继续往前奔流,一直流到海洋。孔子称赞的就是这种有源泉的水。假如没有源泉,一到七八月,天阴多雨时,大小沟渠都流满了,但是到了天晴,很快就干枯了。“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人之为学,也要像有源泉的水那样,昼夜奔流不息。如果缺乏毅力,中途停止,就会前功尽弃。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孟子还反复用挖井、走山路和种庄稼作比喻,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挖井如果挖到七八丈深不见泉水,不再继续往下挖,就变成一口废井;狭小的山路如果经常去走就会变成道路,停顿一段时间不走,就会被茅草堵塞;五谷如果不成熟就收割,反不如米和稗子,便不能食用;学习也贵有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必将一事无成。 孟子还主张,在学习中,应该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孔子曾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精辟见解。孟子继承这个思想,提出了“心之官则思”的著名观点,认为多思出智慧,学习要多动脑筋,善于思考。孟子曾举周公为例,说他常常想要兼学夏、商、周三代的贤王,实现禹、汤、文、武四位君主所开创的业绩,遇到有同他们不合的地方,就仰头细加思考,夜以继日,一旦豁然贯通,便坐待天明,好立即付之实施。治学也同样必须认真思考,才有所得。有一次,在同公都子的讨论中,孟子又进一步发挥他的这种主张。公都子问他:同是一样的人,为什么有的会成为大人君子,有的却沦为卑微小人呢?他答道:听从身体重要器官支配的便成为大人君子,听从身体次要器官支配的则沦为卑微小人。公都子感到糊涂,又问:同是一样的人,为什么有的听从身体重要器官的支配,有的却听从次要器官的支配呢?他回答说:耳朵、眼睛一类的器官不能思考,因而容易被外物所蒙蔽,它们一和外物接触,就会被外物所迷惑。心这种器官职在思考,由于人的善性,一思考便有所得,不思考便无所得。心这种器官是上天特意给我们人类的,如果首先发挥这种器官的作用,就不会被次要的器官所迷惑而丧失善性。这便是成为大人君子的关键所在。孟子所说的“君子”与“小人”含有明显的阶级性。但他强调要发挥“心”即思维器官的作用,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而不为繁纷复杂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这却是正确的。 后来,孟子在晚年和他的得意门生万章、公孙丑等人“作《孟子》七篇”,还把他的这些学习经验写进书里,留给后人作为借鉴。
目录 第三篇治学卷 菜根生光 《孟子》七篇载经验 荀子劝学言流世 朱熹读书重六法 子厚罹难著华章 王夫之博学求治 张履祥耕读并重 姚察父子双作史 李贺沥血吟诗句 贾岛二句三年得 王安石手不释卷 司马光读书万卷 宋景濂以恒治学 刘知几愤撰《史通》 王守仁坚悟心学 顾炎武亡国志学 汪绂苦学终成儒 顾若璞志良不磨 孔子为学良法多 孔子治学倡“四毋” 郑玄求学师千里 邴原择师重“志高” 徐遵明数度寻师 李宝鼎遍求名师 韩愈耻师道沦丧 廖燕续师辟新说 绮兰拜师惊世俗 李仁尹默求明师 苻坚以妇讲《周官》 沈峻遍游通五经 杨时求学立程门 逆境成才注《世说》 第四篇齐家卷 咀嚼菜根 恶俭好易命固将穷 为强必富不强必寒 沃民不材瘠民向义 与贫穷地以实无资 妄予不惠惠恶不仁 量事立条使俭获中 贫者士常登枝尤记 富贵之人少不骄奢 施而不奢俭而不吝 克俭节用弘道之源 盛名清德当务俭素 俭则寡欲侈则多欲 俭则常足乐得美名 勿求多余多余则累 凡在仕官以廉为本 每加节俭亦是惜福 芒不种田秋之不获 月用奉养节省为本 贤人予孙贻之以言 父母常失不已媚子 子孙若贤不待多富 父否母然子无适从 富不教子钱谷消亡 择邻而居意在教子 养而不教父之有过 教子义方弗纳于邪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 母若欺子非以成教 待子严厉易至成德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以俭得之以奢失之 以约而失实为寡也 成由勤俭破由奢靡 一粥一饭思之不易 半丝半缕物力维艰 慎乃俭德惟怀永固 安贫故勤安贫故俭 父母恩情人所力报 父不失礼子不废行 不改祖法忠厚勤俭 父不谓进子不敢进 父母有过柔声以谏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生事以礼死葬以礼 孝悌也者仁之本也 孝敬父母天经地义 孝子事亲具备五者 善事父母此曰孝也 侈靡不急皆妄费也 彼以其奢吾以善俭 富贵之业贫贱之基 久享富佚败致衰倾 服食器用要有定式 俭约自持不可浪费 习成俭约到处便宜 自食其力然后得食 自奉要俭待客亦是 俭以养德俭以养寿 奢者不足俭者有余 男妇各司勤俭成家 一日从俭家道浸昌 为人之兄慈爱见友 亲邻之道夙契逾深 处骨肉变从容不激 薄族之人无好儿孙 家不可教不能教人 家运盛衰己实自操 家道正者而天下定 兄弟阋墙外御其侮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 仁人于弟亲爱而已 且兄弟者均气连形 独在异乡佳节思亲 兄弟相爱灼艾分痛 虫齿桃根李代桃僵 友于兄弟分形共气 兑弟师友天伦之乐 父子之性出于秉彝 贤者兄弟天下让之 子孙孝善是家兴也 事亲谓孝事兄谓悌 孝子为敬不从父命 可从不从是不子也 遗子黄金不若遗书 子孙付汝慎察其行 晏子将死凿楹纳书 意思乃出行祥乃动 幼束礼让长教诗书 孝悌忠信孟子所求 立身做人孝悌为基 孝敬忠信方为吉德 不私其父非为孝子 行于亲重而不轻疏 孝行成内嘉号布外 父母之恩与天地等 人子之道以显父母 事亲若曾仅称“可”字 人之事亲事心为上 事亲关键悦其父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