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热销图书

1

中国八大诗人

作者:胡怀琛
书城价:¥5.88

2

西游记

作者:萧枫
书城价:¥4

3

水浒传

作者:萧枫
书城价:¥4

4

红楼梦

作者:萧枫
书城价:¥4

5

西游记

作者:胡元斌
书城价:¥2.88

6

水浒传

作者:胡元斌
书城价:¥2.88

7

三国演义

作者:胡元斌
书城价:¥2.88

8

中小学生必读丛书:孟子

作者:孟轲
书城价:¥3.99

9

中小学生必读丛书:庄子

作者:(战国)庄周
书城价:¥3.99

10

中小学生必读丛书:老子

作者:(春秋)李聃 
书城价:¥3.99

店铺其它图书

最近浏览

中小学生必读丛书:孟子

0评论量

571阅读量

评分: 讨厌 不喜欢 一般 喜欢 非常喜欢
  • 图书作者: 孟轲
  • 出  版  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版权提供: 新华先锋
  • 所在分类: 图书 > 热门小说 > 古典名著
  • 上传时间: 2013-04-08
  • 文件格式: htxt
  • 纸版书价:¥22           书城价: ¥3.99
加入购物车     快速支付     加入收藏
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编辑推荐精彩书摘目录
《孟子》是儒家《四书》之一,它在儒家典籍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孟子》内容简介:孟子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他的思想中获取营养。这种影响,仅从我们的常用语中就可以得到证明。比如:“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曝十寒”,“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仁者无敌”,“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舍生取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等。
中小学生必读丛书,中国儒家思想的一代宗师,绵延千年的道德规范与处世经典,民本思想与仁政学说的集大成之作。教育部推荐书目,新课标同步课外阅读。
  卷一 梁惠王上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1]。王曰:“叟[2]!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3]!何必曰‘利’?亦[4]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5]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6]利而国危矣。万乘[7]之国,弑[8]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9]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10]。未有‘仁’而遗[11]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1]梁惠王:即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前319年),于前369年继位为魏国国君。他在位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屡次落败,不得已将魏国国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到了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因此魏国又被称为“梁”;前344年,他自称为王,史称“梁惠王”。据史料记载,前335年,为谋富国强兵,梁惠王以重金招募贤士,于是,“孟子适梁,礼请孟子,见之”。   [2]叟:古代对长老的尊称,这里是梁惠王对孟子的尊称。当时,孟子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另外,叟也指老人,如《愚公移山》里的智叟。   [3]王:指梁惠王。孟子将梁惠王简称为王。   [4]亦:只。   [5]庶人:即百姓。   [6]交征:互相争夺。征,求取。   [7]万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当时以拥有兵车的数量来衡量诸侯国的大小强弱,一般而言,一乘兵车配甲士三名,步兵72人。万乘之国就是很大的国家了,其次是千乘之国等。据《战国策》记载,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燕、齐、楚、秦等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等国。而文中提到的千乘、百乘之家,指的是公卿大夫封邑的大小强弱。   [8]弑:臣子杀国君。此外,下级杀上司、地位卑微的人杀地位尊贵的人也称弑。   [9]苟:如果。   [10]餍:满足。   [11]遗:遗弃,抛弃。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问道:“老先生,你不远千里来到我的国家,一定有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一定要说到利呢?只要说仁义就够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百姓说‘怎样有利于我自己’?就会造成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的局面,国家就危险了。   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就拥有一千辆兵车,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他们就拥有一百辆兵车,这其实也不算多。可是,如果轻仁义而重利益,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永远不会得到满足的。相反,从来没有讲‘仁’的人抛弃父母的情况,也从来没有讲‘义’的人侵犯国君的情况。所以,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够了,又何必说利呢?”   【阐释】   这是《孟子》一书的第一章。之所以把这一章作为全书的开篇首章,是因为孟子在这一章里提出的仁义思想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从孔子的“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起,儒家就认为“圣王之道唯有尧、舜、禹、汤、文、武”,而这些“圣王之道”又以仁义为首,因此,仁义思想是儒家学说必然要涉及到的内容。   孟子身处的乱世是现实的功利思想大行其道的社会,针对当时的这种社会风气,作为儒家代表人物的孟子,大力提倡和宣扬仁义之说,希望以一己之力改变这种状况。因此,他以“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为己任。由此可见,孟子的这些做法是以现实社会为基础的,充分体现了孟子强烈的责任感。   当时,诸侯们追求功利的手段已经达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而作为一位大国之君的梁惠王之所以能见到孟子,根本原因也是为了能在争权夺利的斗争中取得优势。在刚刚见到孟子时,梁惠王对孟子了解不足,错把孟子当成是苏秦、张仪等崇尚“诈力”的纵横家之流,因此刚一答话便问“有以利吾国”,而心怀仁义思想的孟子也不客气,观点鲜明地回敬道“亦有仁义而已矣”,从而揭开了向全社会提倡和宣扬仁义思想的大幕。   当然,尽管孟子的主要思想是仁义,但他也不是始终都不想利、不讲利,他只是不唯利是图而已。根据《孟子》一书的记载,孟子关于利的观点有“鱼,我所欲也”、“修天爵、仁义忠信,乐善不倦,而人爵”等。更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孟子仁义思想的重要方面——保民之说——其实讲的也是利。可见,孟子是并不排斥利,只不过利不是他的主要思想。   孟子讲的利,与其他人追求的利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孟子反对人们不讲社会公义、只讲一己私利的做法;其次,当社会公义与私利发生冲突时,孟子主张把社会公义放在首要位置考虑,等等。只有知道了这些,才能对儒家思想和《孟子》全书有更深的了解。   现在的君子不仅不羞于言利了,而且已经是“义利齐飞”,达到了孔子所谓的“见利思义”的地步。
卷一:梁惠王(上)卷二:梁惠王(下)卷三:公孙丑(上)卷四:公孙丑(下)卷五:滕文公(上)卷六:滕文公(下)卷七:离娄(上)卷八:离娄(下)卷九:万章(上)卷十:万章(下)卷十一:告子(上)卷十二:(下)卷十三:尽心(上)卷十四:尽心(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