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编辑推荐精彩书摘目录
遵循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逻辑,回顾和总结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历程和经验。从国家战略的区域特色城镇化的视角,遴选了京津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城镇化的策略及模式,重点将所在地区城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色逐一细致地讲解。另外,还例举了云南省实现特色城镇化作为落脚点,统筹格局,揭示出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区域协调发展与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内在规律,进而从实践维度开辟了多元形式的城镇化路径及发展前景,为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提供创新性实践支撑。
新玉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经济与发展研究,并对国情普及教育有深厚的认识,策划、编纂并出版有《税费改革出路》《产业结构调整》《财政改革与制度创新》《农业现代化管理》《农村发展模式》《农业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等关于经济与三农问题的图书,并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财政改革与制度创新》一书获得北京社科图书一等奖。
本书把握时代的脉搏,利用自身前沿理论的优势,针对当前“新型城镇化”的新热点,策划编写了“新时期的新型城镇化”系列丛书。这套丛书由四部单册组成,系统地论述和解答了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并通过大量的案例与资料分析,为践行城镇化建设的各级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工作者提供理论依据与工作指导,以及城镇化研究人员提供丰富的理论与案例素材。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人为地提高或阻挡是不可能的。过度城市化或滞后城市化都不利于国家和地区的总体发展。作为领导者,关键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发挥好政府职能和市场机制的协同作用,推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顺利度过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与深刻的教训。我国的城镇化以及城镇化进程,未来发展的机制、道路、模式等都是十分复杂的,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如何合理有序地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成为摆在国人面前的一大课题。我们要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今后的城镇化找到一条合理的发展道路。
第一章 中国城镇化历程和趋势
一、新中国城镇化概况
新中国城镇化走过曲折的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五个时期。
1.第一个时期(1949—1957年)
这是国民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面临着国民经济的严重破坏、农业减产、工厂倒闭、交通梗阻、物资奇缺、物价飞涨、失业众多等严峻形势,加上1949年夏季的特大洪水,更使得国内经济雪上加霜。1949年同历史上最高生产水平相比,工业总产值下降了一半,其中重工业下降了70%,轻工业下降30%,农业下降25%……新中国就是在这样一个烂摊子基础上开始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包括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控制经济命脉、稳定市场物价、调整工商业政策、恢复城市经济等,使国民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城市由1949年的136个,发展为1952年的160个;城镇人口由1949年的5765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0.6%,增加为1952年的7163万人,城镇人口增加了24.2%,城镇化率12.5%。
1953年新中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核心是建设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这一时期,在经济上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对各种经济成分实行统筹安排,包括国营企业要让出一部分原料和生产任务给私营企业,同时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改造,把私营工商业引上国家资本主义轨道。这一时期,对城市工作的指导方针也是正确的。1955年6月和12月,国务院分别颁布了《关于市政建制的决定》和《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决定》,规范了城镇的有序发展。
第一章 中国城镇化历程和趋势
一、中国城镇化简历
二、中国城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一)城镇化率明显提高
(二)初步构建大中小城镇格局
(三)城市拉动周边经济能力增强
三、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趋势
(一)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二)城市连绵化将日益显现
(三)城乡、区域差别趋于缩小
(四)更加注重城镇化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五)政策支撑力度稳步增强
第二章 珠江三角洲城镇化实践
一、综合概况
二、优先发展战略下的城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