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编辑推荐精彩书摘目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人口大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不同的社会需求,造就了不同层面的社会管理问题,这对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工程。只有搞好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社会管理的大厦才具有扎实的根基。基于此,《社会管理丛书:中国基层社会管理改革与实践》系统分析了我国基层社会管理的历史与现状,从城乡社区、基层党组织、基层社会组织及人民团体等几个领域展开,深入而细致地剖析了基层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家,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从哲学思维的角度,社会管理创新,应以法律秩序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点,以“人本”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宗旨,以公平正义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
第一章 中国基层社会管理的传统与现状
第一节 基层社会管理的历史概况
一、先秦时期
我国的地方行政体制可以称之为朴素联邦制,也可以叫做古典联邦政治或原始联邦制。在这种体制下,当时的基层社会中广泛存在着以血缘为纽带的自治性质的原始村舍。
秦代以后的行政制度可以称为郡县政治,也可称为传统郡县政治或编户齐民政治。郡县政治是一种中央集权的政体模式,基层社会是由一个个的编户齐民单位组成的。
西周封建制度下,由周王到大夫,都具有“士”的基本身份,与一般庶人,分属两个阶层。郡县制度下,除了少数君主家族及封有爵位的家族外,庶民都是国家的百姓。百姓即是国家以户籍注录的人口,基本上都有相同的身份,亦即所谓“编户齐民”。
两千多年来,在中国占绝大多数的人口,上不是贵族,下不是贱民,均是这些有户籍、服徭役、纳税完粮的一般平民百姓。
从秦朝起,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广大乡村实行的是乡里组织与亭组织两套并行的社会基层控制体系。
其中,乡里组织是基层行政控制系统,亭组织是县府派驻到基层社会的主管治安的机构。《汉书·百官志》上记载:“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掌循禁贼盗。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皆秦制也。”
第一章 中国基层社会管理的传统与现状
第一节 基层社会管理的历史概况
一、先秦时期
二、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三、宋、元、明、清时期
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第二节 新中国基层社会管理的形成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社会管理模式
二、政府社会管理模式的特征
三、政府社会管理模式发挥的积极作用
四、市场经济对传统社会管理模式的冲击
第三节 中国社会的国情特征
一、中国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
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
三、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